散文:那一抹冬日暖阳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01

每本书都有一个使命,对于阅读这本书的人,或是想从中获取知识,或是想得到启示,或是纯粹的喜欢,最不济也可以消磨时间。总之,读书该有个目的。

与我,阅读的初始目的则和我的一段暗恋有关。在那之前,我的阅读就是课本,从小学到初中的语文书。

那时,我是个刚从农村被招工到城里的“乡下妹子”。初来乍到这个大都市,除了兴奋,就是满身的“不合时宜”。

我急切地想改变,想融入,想摆脱自己“乡下人”的样子。是啊,我的户口已经迁出来了,我和留在农村的父母、弟妹有了不一样的身份。

可是,我不管怎么努力,这都是我的一厢情愿,我只是班组里的边缘人。除了干活的时候有人“惦记”我,厂部举办的任何活动,我永远是个路人甲。

我既说不出中听的话语,也没有自己的观点,连人云亦云都可以成为别人的笑料。

看着那些比我晚进班组的师妹都能很自然地和其他人打成一片,听着他们每天天南地北的聊着我听不大懂的话题,我不是跟着傻笑,就是一脸茫然。

我一边羡慕着,一边自卑着。不知道该往哪里使劲。

02

初识阿诚的时候,他已经是隔壁班组的代理班长了,一个大学生,用师傅们的话说,就是下基层走过场的。

有天中午,阿诚端着饭盒到我们班聊天,他丰富的知识,风趣的谈吐,对同一件事不同的分析、给出的观点,听得我是目瞪口呆。

他和我们班其他的年轻人不一样,我以前的男同学和他更是没法比。

初冬的暖阳照在阿诚身上,让他也带上一种耀眼的光芒。

吃完饭,他对我们班长说,麻烦下午派个人去配合他们班抢活。

我心里有点期待。果然,这种没人愿意做的活,责无旁贷地落在了我的头上。班长好像还有些为难,他说,今天我肯定要加班,但是,没有加班费。

我不在乎有没有加班费,虽然我需要钱。父母说,我是个工人了,我有义务帮他们养家。但是那一刻,我真的没有想过加班费。

03

那天,我一直配合着他们班的工作,直到晚上九点多。干完活,阿诚招呼大家一起去街边的烧烤店宵夜。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集体活动,也是我第一次过城里人的“夜生活”。阿诚和师傅们谈笑风生,却也不忘照顾局促不安的我。

宵完夜,我们几个外地来的“单身”慢慢地往厂部单身宿舍走。一路上,阿诚从跟我简短的三两句交流中,就分析出了我的性格。

毫无疑问,那就是我心里真正的我。自卑、敏感、又无能为力。

每天的日子开始有了盼头,看到阿诚,我心里就觉得特别安稳。我还是班组的小透明,表面上,所有的今天和昨天没有什么不同。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在改变。

我办了借书证,每天下班后,我都会绕路去文化宫看书,然后再借一本回宿舍。

我承认,刚开始,大部分借的书我都看不懂,晚上看着看着就睡着了的样子,让舍友演绎成了各种版本的笑话。

但是,这些笑话只要不是当着阿诚的面说出来,我就一片坦然。

我像一只肚皮空空的“蚕”,一点一点地啃着可以让我改变的“粮食”。等我能较为轻松地“啃”完一本大部头小说的时候,阿诚的调令也下来了,他离开班组去了总厂办公室。

04

没有想象中煽情的离别镜头,大家嘻嘻哈哈地说着祝福的话,或真心或假意。

我远远地看着阿诚,看着他脸上洋溢着得体的笑容;看着他和他们或握手或捶胸地开着玩笑;看着他坐车离开,我在心里说了声:“谢谢你,祝安好!”

我永远记得阿诚那天在我宿舍楼下说的那句话:“有空就多读读书,我们没有别的靠山,这注定我们会走得很难,但是书籍会给我们想要的东西。”

我力所能及地进行着阅读,我也开始有了梦想。可是,在随之而来的时代改革的大潮中,我一次次地被推回到现实,经受着各种风雨的洗礼,得到过也失去过。

面对困境,我有过牢骚、有过放弃;阅读也曾经成了一种记忆。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它总能在不经意间被重新拾起。

时至今日,我发现,阅读对我的影响一直都在,它在潜移默化中让我变得坚强。哪怕在我的“至暗时刻”,也始终有一束光会照进我的心里,就像那年初冬的阳光,隽永而温暖。(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你可能感兴趣的:(散文:那一抹冬日暖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