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中国哲学与中医(总结篇)

思考哲学,儒道和释,以及中医。中医从《黄帝内经》发展到《伤寒杂病论》是从“形而上”的道转向“形而下”的实用科学,是在东汉到魏晋时期,而此时的佛学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传入中国并在魏晋时期大力发展,先前的佛学尚在有无之间绯徊,要么承认本体空无,要么认为现象空无,佛学发展到唐朝,才由六祖慧能悟出了那个最为出名的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学至此已真正进入到了“一切皆空”的境界。之前的佛学对于本质和现象还是比较模糊,比较迷惑,这一偈也就醍醐灌顶了。

儒道在汉朝及魏晋时期也有发展,但不是往哲学的道路上发展,是往实用性发展,魏晋把道家的“本无”作为体,把儒家的经世致用作为用,捏出了个不伦不类的玄学。看起来很哲学,实际把道家的思想转向了,把道家的“形而上”转向了“形而下”,从此道家也去讲究实用,去寻求人体的“长生不老”,不象佛学,从不否认虚幻,道家简直就成了虚伪。道家走入了穷途末路。往后的道家只能沦为虚伪的道学家,再无法与佛教抗衡了。

中医从《易》和道的“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发展而来,医者易也。但自张仲景的《伤寒论》出来之后,中医就成了名符其实的实用性科学,离开了“形而上”而往“形而下”了。象儒学一样,专致于“经世致用”,所以后世说“不为良医,即为良相”。中医脱离哲学并不可惜,可惜的是道家没有往“形而上”的路上发展,要不然,同源的中医和道家按分工发展的话,作为哲学的道家新的突破一定会反映到中医的思想里面,促进中医的发展。可惜至中医借用了哲学的“五行学说”之后,再无新的突破,所以中医自《内经》之后,其理论并无突破,几千年仍然以张仲景的医方为“经方”。经方虽说仍然有效,但毕竟事过时迁,被不断发展的西医所超越也就不足为奇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思考中国哲学与中医(总结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