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解构和建构

早上听书社会行动的结构,了解了帕森斯整合前人研究成果诸如帕累托、韦伯、涂尔干等经济学家的理论研究,提出了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范式就是阅读、反思和输出,以及提出了社会行动的解构模式,即行动者、情境、目标和规范。其中情境是条件和手段(区分条件和手段的标志是是否能被人改变)。这几乎成为所有迄今为止社会学研究的标准范式,基本上也就是一个解构与建构的问题。

昨天看学校年轻教师的课题,有老师在劳动教育的研究中提出一个劳动能力发展模型,那就是从知能到行能(或者顺序相反)再到创能,这样解构一个劳动教育过程,之后就能清晰劳动教育的内容定位和教学设计的雏形了。

这也就是说其实任何行动过程都可以依据一定维度解构来看,这有利于建构新的理论体系。

昨天参加了四位博士同学的论文答辩。主题涉及产业工人成长、校企融合工作场所知识,职业院校学生职业创造性发展,双师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四个主题。

在产业工人一文用了质性研究法的田野研究,通过观察法和访谈法、收集实物,对三位研究合作者进行深度接触,形成近50万字访谈、1000页的文本实物资料。

文中采用理论视角涉及非正式学习、专长理论、转化学习理论。形成结论大约用个案对比得出共性专长过程分析:经验有效积累、经验定向转化、专业情感能量的向上借位促进(戴维•波谱诺  社会学);个性化专长建构过程包括发展阶段错位、发展梯度有螺旋有连续不同状态、情智状态有不同、社会环境影响有差异。专长发展主要途径是非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在促进成长过程中分为有无指导的自主学,半自主助、辅助别人学、指导别人学等。

扎根生成的理论主要有:专长发展与非正式学习紧密相关;专长发展与个体经验存在盘活机制,个体经验积累往往在认知困境和外部环境联合促动之下,形成“盘活”。也就是说利用自己具身的“成长教科书”,所在组织的“经验参考书”,置身于社会的“大百科全书”,解决面对的工作情境问题;对专长发展影响可归因于个体、组织及社会三种力量;专长建构的本质在于专长边界的非正式拓展,其中在知识经验与情感三因素非同步性发展中,情感能量往往是首先启动的,随后开始了新一轮的跃升。

反思这篇文章,对于职业人士专业能力或者说专长发展的过程经过了多轮解构。第一轮次就是对专长发展的表征解构。一个解构视角是专业发展的共性与个性化:专长发展的共性过程往往经历从正式学习知识积累到经验定向再到职业情感的稳定。个性化过程的视角按不同归因解构。第二轮是从专长发展的机制解构。非正式学习下的自我知识经验的盘活。第三轮解构是专长发展的动因,

也就是专长边界的非正式拓展,在知识、经验和情感三因素不同步的情况下专长情感做为支点,撬动新一轮专长发展。

上文成文逻辑框架大约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解构和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