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365第37天
我们或许很努力,每天不是在学习,就是在学习的路上,看起来忙碌而充实,可是好像啥也没学到。
美国智库研究员、学习方法研究领域的专家乌尔里希﹒伯泽尔所著的《有效学习》,颠覆了我们平常自以为是的学习习惯。
学习是一个过程,一种方法,一套理解事物的体系,乌尔里希﹒伯泽尔指出系统化的学习方法主要包括六个模块,看起来是有些老生常谈,但其实却与我们平常的认知与学习习惯有着本质的区别。
找到价值催使你你去进行阅读学习的动力是什么?在你开始学习之前你是否明确动力呢?动力是怎么推动者你去完成学习的呢?
价值感--读书笔记
动机是学习活动的终极动力,主动探索和发现事物的价值感及意义是掌握任何一项技能的第一步,我们本身不想学,那么是不太可能学会的,也就更谈不上精通了。
对于感兴趣的方面让我们产生学习动机是简单的事情,但当一普通的内容需要我们去学习掌握的时候,如何使自已产生学习动机呢?
书中给出了两种方法:
1社交联系 加入一个学习相同内容的学习小组或者做出公开承诺,以社交联系的方式给予激励,以产生学习动力。(联机学习法)
2建立知识与自身的强关联性,产生成就感,以此促使自己产生学习动机。学习动机会使我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和探索,以寻求学习内容里的独特价值,从而融入自身的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有指导者的指导、督促和支寺,效果会更加理想。(读书营,共读)
所以在学习一样东西时,我们要问问自己,它可以给我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它能给我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更通俗一点来说,它能给我带来什么好处?其实就是把知识与自己建立强联系。
其次是创造意义。比如学习写作这事件,写出来的东西没有人读,好像也产生不了任何经济价值,那我学习写作还有什么用呢?写作可以纪录自己的成长历程,成为一种梳理情绪的工具,也是一个了解自己的途径。
主动去寻找意义,制造价值感,就成为了我们继续学习的动力。比如,作为一个职场的文职人员,写作能给你带来什么好处?高水平的公文写作水平可能会带来升职或者加薪;通过写作分享自己的职场经验,可能会带来收益;写作可能会获得一定的知名度,产生更多的需要,而需求又会倒逼我们去学习,去输出,这就是意义给我们带来的良性循环。
目标--循序渐进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里有这么一段对话:
“请你告诉我,我该走哪条路?” “那要看你想去哪里?”猫说。 “去哪儿无所谓。”爱丽丝说。 “那么走哪条路也就无所谓了。”猫说。没有清晰的目标让人困惑,目标太多更让人苦恼
设定清晰的阶段性的目标,这里的重点是清晰与阶段性。你的目标是成为作家,这个目标并不清晰,作家是一年出几本书呢,还是只是写几篇文章呢?还是成为一个网红作者?设定目标的目的,是培养我们的专注力。
在精通某项技能的初始阶段,专注是最关键的。学习就是一项知识管理的活动,它包括设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掌握基本技巧和专业技能,同时做好情绪管理。
在学习的开始阶段,由于每个人的基础知识水平、知识边缘范围以及短时记忆的能力不同,应结合自身情况设立阶段性的目标,,要找到最佳的机会窗口。
最佳的机会窗口,就是学习那些处于我们知识范围边缘位置的内容。最有效的学习活动,就是学习未知领域中对我们来说最简单的内容。
因此,把目标设定得比平时所能掌握的程度稍微难一点,这样的效果最好。有难度,但只需稍微努力一下就可以做到。只要不停地适度地突破我们的舒适区,就会不断进步。
《有效学习》中提到目标越简单,就越容易实现。每天写500-1000字的文章,比成为作家更容易做到。
当然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在难与易之间可能也需要找到一个平衡。太容易实现,会缺乏成就感,太困难的又很难坚持,所以阶段性的目标最恰当的可能是踮起脚刚好能够着的计划。
假如你已经养成了每天1000字的习惯,你可以设置一个稍高的目标,比如每天3000字或者每天更新一篇文章,这样可以让自己跨出舒适区,但又可以在坚持与挑战中获得成就感。
提升--精益求精
刻意练习能够让我们快速提高知识与技能,但如何去练习,在学习之前带着问题,可能会对知识有更深刻的领悟,并且与自己的亲身实践或者生活中的事件相联系,成其与身体相连接,就会形成长时记忆,并且不容易遗忘。
输出倒逼输入。
比如我准备一个主题分享,就会调取大量的资料和信息,并结合自己的经验与例子去阐释。我会在不同的书中去寻找相同的主题,比对各方的观点与例证,再去结合我所针对的听众的特点以及接受水平,去尝试如何交付。
这就是一个深度学习的过程。针对这一个主题点,集合各家所长,并对之进行取舍,用通俗的语言去传递知识,自己在这一个主题上有了更系统、整合性的理论,而这些知识是很难被别人复制的,这才是知识的本质。
分享获得反馈,扩展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越分享,得到的越多。
我们分享时,如果能够有不同视角的回应,我们会对知识有了更加立体的感觉。别人的提问也会引发新的思考,如果我们回答不了,这也正好给我们提出了新的学习内容,帮助我们发现我们所欠缺的地方。
实践--格物致用
知识的应用可以深化我们对于知识的理解。看完一本书,我们可以总结一下书中的精髓,给了我们哪些新的启事,教会了我们哪些技巧,学会了哪些方法,了解了什么样的思维方式等等。
提取练习是一种非常的有效的记忆方法。
比如我们阅读一篇文章,养成自问的习惯:这篇文章说的是什么,我从中学习了哪些内容,如何将所学的知识再现。
《有效学习》讲到,提取练习可以分三步,首先回忆学习过的内容,然后进行总结概括,最后用自己的话把主要内容表达出来。
我们还可以把书中的关键点通过思维导图进行梳理,书的结构一目了然,知识点也非常清晰。人的记忆特性决定了人们记住图形的机率要比单纯文字要高得多,所以思维导图除了清晰结构为,同时也可以帮助记忆。
写书评、读书笔记也是非常好的实践手段。你想想,你读完一本书,想把书中自己认可的,或者有价值的观点说给别人听,写给别人看,你要如何去组织语言?你想要说服别人,你用什么样的例子去证明?你如何结合你的亲身经历,给出令人信服的结论,这个过程也被本书作者伯泽尔称为一个元认知的过程。
融合--融会贯通
寻找知识的内在联系,发现知识背后的规律是学习的根本目的,是有效的构成系统化思维必不可少的
高手学习,除了善于总结实践外,最重要的是具有系统思维,可以触类旁通。
认知科学家林赛﹒里奇兰德经过多年多学科的学术研究后,发现所谓的精通就是对知识结构如何相互关联具有清晰的认识,他认为只记住一堆事实其实没有什么用处,有效的学习是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因果关系,并且发现其中的异同。
融合是一个高级别的学习过程,从事件上升到概念,把事实建立成模型,用数据转换成图表,从假设到结论,从相似到类比,这就是一个知识不断联系与创新,不断分解与融合,不断打破又创立的过程,这样的方式,也会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极大地发展我们在学习中的创造力。
反思--温故知新
苏格拉底说,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什么都不知道,这是他的智慧之处。
我们通常都会认为自己知道的比实际要多,这让我们总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反思让我们保持了谦虚的态度,因为过度自信,尤其是对自己过去经验的过度自信,会影响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反思,让我们学会质疑,对自己对他人都抱有怀疑的态度,才会有机会接近真理或者真实。
我们的大脑有一个双处理系统,一个是负责自动化思维的,或者说是我们的潜意识所主导的,另一个是理性思维系统,是由我们的意识所主导的。
通常理性思维系统的反应要比自动化思维系统反应慢,反思的过程,就是增加理性思维过程,进入深度思考,从而避免我们忽略了工作与生活中的很多细节,或者实施错误的行动。
如何进行反思和回顾:
1、收集问题
2、改变模式进行检验
3、跟踪学习情况
4、外部检查反馈
5、间隔时间复习回顾
6、记录思考过程
7、进行明确解释表述
8、慢思考,调整思考状态
一个善于高效学习的人,会对学习上瘾,除了从学习中获得快乐,只要我们思想上勤奋、方法上得当、态度上严谨,再加以练习和实践,让各种知识触类旁通,并进行持之以恒的回顾和反思,我们一-定可以成为精通某一领域的专家。
我是戊炎(843946310)
愿遇到我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喜悦,感恩和爱❤
愿看到我文字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喜悦,感恩和爱❤
愿与我沟通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喜悦,感恩和爱❤
愿你我,2019开启丰盛美好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