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阳明《知行合一》,启迪人生智慧

我惊喜于北书学校教育人,连生活指导都不放过。

我惊叹于走进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心学,

别有洞天。

心即理也。即“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是万事万物的最高主宰,也是最普遍的伦理道德原则。

“心外无物”是从人的视角强调,心有多大,天地就有多大。

如果心里只有眼前的苟且,那诗和远方就是虚无缥缈的幻想。


在生活中,我们多数人遭遇问题时,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沿着以往熟悉的方向和路经进行思考,而不会另辟新路,这叫思维定式。

它是人生突围的思想枷锁,是一种顽固的“难治之症”。

譬如,我们学校每个年级段,都有所谓垫底的“差生”。


Ta们上课没有认真听,作业完不成;课堂上不遵守纪律,还影响其他学生上课。

老师批评Ta,同学讨厌Ta,“差生”们自己觉得一无是处;家长、老师对此束手无策。

我认为,首先要重塑“差生”们的自尊、自信,激发Ta们的潜能。

这其中关键是,家庭和学校要营造适合“差生”们成长的教育环境,

其次,教给“差生”们学习方法。


在人生旅途中,我们总是经年累月地按照一种既定的模式运行,从未尝试走别的路,这就容易衍生出消极厌世,疲沓乏味之感。所以,不换思路,生活也就乏味。

“知行合一”的认识论。要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践密不可分。

知行合一,知就是行,行就是知,这“知”“行”说的是一件事,不存在脱离知的行,当然也就不存在脱离行的知。


小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有宏大的理想:

当科学家、做伟人,成为首富,策划许多有创意的事……总之,就是要过上精彩的人生,成为杰出的人。

但是后来,当我们年岁增长到可以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时,四面八方的压力一拥而至。

于是,就半途而废。

我想,不是事情绝对不可能成功,而是太多的消极意见使我们丧失了成功的勇气。


根据特长设计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紧盯着别人,总觉得自己走的路崎岖不平,而别人走的路才是康庄大道。

固然,我们需要向别人学习,但为什么我们不能追求自己的独树一帜,而总是亦步亦趋机械模仿别人?

为什么总是在重塑自己完善自己的时候忘记了自己的基础而丢失,分离自己呢?

不同的行业,需要的素质与才能也不同。

比如:做一个杰出的临床医生,必须具有很好的记忆力;


研究理论物理学,抽象思维能力不可少;

一个数学家没有必要一定具备实际操作、设计和做实验的能力,虽然这种能力对于一个化学研究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而天文学主要是一门观察科学,需要很好的观察能力、浓厚的兴趣和长久细致进行观察的毅力。


人的兴趣、才能、素质也是不同的。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一点,没有能把自己的特长利用起来,你所从事的行业需要的素质和才能正是你所缺乏的;

那么,我们将会自我埋没。

反之,如果我们有自知之明,善于设计自己,从事自己最擅长的工作,我们就会获得成功。

这方面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


达尔文学数学、医学呆头呆脑,一摸到动植物却灵光焕发。

阿西莫夫是一个科普作家,同时也是一个自然科学家。

一天上午,他坐在打字机前打字的时候,突然意识到:

“我不能成为一个第一流的科学家,却能够成为一个第一流的科普作家。”

于是,他几乎把全部精力放在科普创作上,终于成了当代世界最著名的科普作家。

伦琴原来学的是工程科学,他在老师孔特的影响下,做了一些物理实验,逐渐体会到,这就是最适合自己干的行业,后来果然成了一个有成就的物理学家。


一些遗传学家经过研究认为:

人的正常的、中等的智力由一对基因所决定,另外还有五对次要的修饰基因,它们决定着人的特殊天赋,起着降低智力或升高智力的作用。

一般说来,人的这五对次要基因总有一两对是“好”的。

也就是说,一般人总有可能在某些特定的方面具有良好的天赋与素质。

汤姆逊由于“那双笨拙的手”,在处理实验工具方面感到很烦恼,因此他的研究工作偏重于理论物理,较少涉及实验物理;

并且他找了一位在做实验及处理实验故障方面有惊人能力的年轻助手,这样他就避免了自己的缺陷,努力发挥了自己的特长。


所以,每一个人都应该努力根据自己的特长来设计自己、量力而行。

根据自己的环境、条件、才能、素质、兴趣等,确定前进方向。

做一个成功者不仅要善于观察世界,善于观察事物,也要善于观察自己,了解自己。

事上练,出中有,难中得

致良知是王阳明思想的总纲,致是达到、实现的意思;而良知的意思是不学而知的知。

不管是知行合一、事上练、四句教都是围绕良知来谈的,致良知是最终的目标。

王阳明的意思是说,每个人先天都有良知。

这个良知可以明明德、知是非,它非常强大。

如果我们能听从良知的指引,那我们就能在生活、工作、学习中无往而不利。

然而良知在后天的生活、工作中,容易被人的情绪、欲望遮蔽。

所以我们在后天要采取一些方法去实验敢良知的目的。


做人、做事把别人感动了,把学生的激情点燃了。

把学校看成自己的学校。

做一个职工应该做的好事,不做一个职工不该做的坏事。

每天,至少给一个学生提供实用的学习方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王阳明《知行合一》,启迪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