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民间岗位

《我的民间岗位》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kZtpRL8gpBnFLJUBHiD64g

今天有人突然问我,你读了研究生,为何没继续搞研究做学问,或从事相关的领域,那是不是很可惜?

既可惜,又不可惜。

想起念书的时候,老师曾对我们说:“你们不一定要做学问,但一定要做一个有学问的人。”

学问不仅表现为知识的存量,而更表现为知识的增量,表现为创造力、智慧、眼界、气质和气场。

这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职业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无论做不做学术,无论今后做什么,这些影响都将使我们受益终身,伴随我们不断前行,在不同的岗位活出自己,活出价值。

最近我在《安身立命》一文里,提到了知识分子的民间岗位。这个概念其实我很早之前就听陈思和老师讲过,但直到我离开校园多年,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之后才开始领会个中之意。

当然了,这个岗位并非实指,不是在某个单位某个部门,更准确地说,其实是一种岗位意识。

我们首先要认识到,一个人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只能站在自己的土地上,做自己能做的一点事情。但是如果我们每个人做的事情都能做好的话,这个社会就能进步。

任何一种岗位都有它的某种意义,坚守了岗位,实际上也就改造了现实,改造了环境。

而知识分子岗位从事的是精神劳动,不光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还要有一定的超越性,因为这种工作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的传播,重要的是他的工作本身,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影响。

前两天朋友Dora在一篇文章里分享稻盛和所推崇的「利他之心」。

人们做事的发心很重要。如果发心是「利己」,这件事可能会困难重重;但如果是「利他」,事情可能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还会如有天助。

稻盛和夫自己的公司也是在他把经营理念从「让员工为自己干活」变为「给员工带来幸福的人生」之后,才有了急速的成长发展。

Dora说,那些卖的好的产品、销量好的书籍,读者多的公众号,无不都是「利他」,给别人带来了价值。

我回复道:

积极回馈这个世界,把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通过记录分享出去,让更多人感受和启发,这也是利他。

我发现,这句话其实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了我目前的“民间岗位”,一名记录者,一名布道师,记录生活,分享美好,传递精神。

有人说,所谓“禅”就是传,它研究的就是如何传授精神。我对禅所知甚浅,但我意识到,我要做的,恰恰是一项“传”的工作,除了知识以外,还有许多非言语能道明的精神内容。

有时候可能我所记录的某个普通人,某篇文章,某句话,某张照片的瞬间,在某个遥远的地方,给某个人产生了内心的共鸣和影响,反过来也会以某种方式回向给我,这种生命的禅意与连接,不可思议,弥足珍贵。

单纯的知识是没有生命的,只有成功的教育和生命的投入,才能使知识“活着”,知识分子应当是给知识以生命的人。

这是陈思和老师说的话。我深以为然,并且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践行“给知识以生命”。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辉哥一直说自己的理想职业是一名“布道师”,他在知乎上的名片签名,就写着“永远的布道师”。

“我的使命是成为人生布道师,我希望传播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影响一百万人的生活态度。”

不知不觉,辉哥已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他在自己的“民间岗位”上,给知识以生生不息的力量,让更多人的生活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我也希望能够这样,在「彭莫山」这片“栖居与游牧之地”,安静记录,热情分享,给知识以生命,给世界以温暖。

这是我的民间岗位,这是我的理想使命。


写于广州

更多分享,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彭莫山一束光】,一起看见生命的光,成为自己的光。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民间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