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说什么》学习笔记69

一、原文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二、译文

懂得用兵的人曾说:我不敢主动发起战争进犯别人,而只在被进犯时不得已而应战;作战时不敢盲目进军哪怕一寸,而要后退一尺,以退为进。(在入侵国家的领土上)虽然人民没有排成行列阵势,没有面对人民奋臂作怒,虽然好像没有面对敌人,虽然人民手中没有兵器,但四处都是侵略者的敌人。没有比轻敌更大的祸患,轻敌就几乎丧失了我的“三宝”。所以两军相持时,被同情、被支持的一方会获胜。

三、解读

1. 本章因各版本文字差异较大,历来难解。各代名家对此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2. 今天我们还是以王弼本为底本,试着结合上下文文意,把作者的解读梳理一下。

3.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国虽大,好战必亡”,所以懂得用兵的人都说,我不敢主动发起战争去侵略别人,而只是在被别人侵略迫不得已时方才应战。在必须应战的时候,也不敢主动出击,而是以退为进,避敌锋芒,寻找战机。

4. 抗日战争前期,日军兵锋正盛,我方不敌,就采取了以空间换时间的持久战策略,以退为进,拉长日军战线,不断消耗其兵力,使战争进入中期的相持阶段,然后又通过发动群众,使日军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实现了后期的战略反攻,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5.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老子的战争观是不战、慎战,他主张不要做主动进攻的一方,而要做不得已时防守的一方。如果大家都不主动发起战争,百姓就可以安心于自己的生活。这样在大路之上,就看不到行伍之人。“行无行”中的第一个“行”,意思是道路,第二个“行”,意思是行伍。

6. “攘臂”,是捋起袖子露出胳膊,表示要打架动粗的意思。而“攘无臂”,则是说在不尚武的国家里,人们即使发生了争执,也就稍微捋捋袖子,表示一下气愤,而不会露出胳膊真的打架。

7. “扔无敌”,这句话我认为最难理解。有的版本里是“乃无敌”,并把它放在整句话的最后,意思是做到了“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等上述几点后,就能无敌于天下。也有的说,“扔无敌”是在不尚武的国家,百姓之间发生矛盾后,只是拿起石块吓唬对方,而不去把他们当成敌人,真的使用石头去砸死对方。结合“攘无臂”的解释,个人倾向于后一种说法。

8. 按照这种思路,“执无兵”的意思就是说,走在大街之上,你看到的人们,手里即使拿着东西,也不是兵器。这同样是不崇尚暴力的结果。

9.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最大的祸患莫过于轻视敌人,认为小的国家就可以随便侵略,弱的国家就可以随意凌辱。就像美国发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一样,自认为别国弱小,轻易即可战胜对方,但最后却陷入战争的泥淖。所以我们不要轻视任何敌人,也不要轻易发动任何战争。否则,就会使我们丧失掉自己最宝贵的东西。

10. “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所以两军对阵,相持不下的时候,大家就会同情并帮助抵抗侵略的一方,这样被同情者就会取得最后的胜利。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往往只会在付出很小的成本,就能帮助你取得成功的时候才会出手(因为这时他们的风险最小,利益最大)。所以,能否成功的关键,不在别人而在自己,只有自己不断努力,进入了相持阶段之后,才有可能获得外部的帮助。

11. 从细节上来看,本章解读的有点生硬。不过这也无所谓,只要我们能从整体上,把握住老子不战、慎战的核心思想即可受益终身,所以大可不必被细枝末节所局限。

12. 本章译文和解读有部分内容不同,我们不要被其迷惑,而应本着兼收并蓄的思想,让其为我所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说什么》学习笔记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