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修阅读-22关系中的自我:从个体视角到关系视角

从这一讲开始,我们进入了这门课的第三单元:关系的发展。在这一单元,我将用一个跟你想象中不太一样的视角,让你更深刻地理解什么是自我、什么是自我发展。

讲这段话的时候,我正在录音棚里录课。我对着麦克风,周围很安静。看起来,录课这件事,是我一个人在做的。可是我会想象有你在另一边听。

我可以说,我讲课是在你听课之前,但是我也可以说,从你听课开始,我才真正开始了“讲课”。

因为,如果没有听众,就没有讲者。如果没有你在听,那我的讲,就变成了毫无意义的喃喃自语。这就是关系。

没有人是完全独立的个体。关系里的人,总是一起出现,相互定义,相互成就。

    就像我们说,是父母生了孩子,但是从关系的角度,你也可以说是孩子生出了父母:因为如果没有孩子,你怎么能自称父母呢?

  这样的说法,并不是文字游戏。这关系到我们怎么理解人这种独特的存在。

    你是把人看作一个个独立的、偶尔产生联系的自我,还是把人看作完完全全的关系中的存在?

    我们这门课叫《自我发展心理学》,现在,我想请你重新来思考一下,什么是自我?

    自我存在于关系中

    通常,我们会从个体的角度来思考自我。

    我们会假设,存在着一个稳定的、独立于他人的自我,这个自我决定着我的想法和行为;

    相应的,我的想法和行为背后,隐藏的是我的个性,个性决定了我在大多数情况下会怎么想、怎么做;

    如果我表现出自己不想要的行为,那一定是这个“自我”有问题,比如意志不坚定、情绪不稳定,甚至严重点,有心理问题。

从现在开始,我想请你抛开刚才那个视角,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自我,那就是关系的视角。

    这时候你会看到:其实并没有一个单独的自我,每一个关系里,都有一个不同的自我;不是你的个性,而是你所处的关系,决定了你的想法和行为;如果你表现出自己不想要的行为,那也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你所处的关系出现了问题。

这样的视角是不是跟你想的不太一样?你肯定想问,我们为什么要从关系的视角来看待自我,发展自我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用四个递进的层次解释给你听。

第一,人无时无刻不在关系当中。

家庭有家庭关系,工作有工作关系,就算在地铁上,旁边都是陌生人,那也是一种关系。

也许你会想,我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总不在关系里了吧?当然不是。你独处的时候,你独处的空间,是由关系来界定的。

比如你一个人在家,家里有一个门,你知道就算有陌生人走过,也不会随意从这个门闯进来。这是你们在关系中达成的共识。

你一个人在家可以光着膀子,穿着短裤,爱干什么干什么,看起来你很自由。可是你知道你不能这样走出这道门,走到大街上去。这也是一种关系的共识。是关系界定了你独处的空间在哪里。

再想一下,虽然你在独处,但你仍然在关系里。

你知道,这里虽然只有你一个人,但不意味着地球上或者宇宙中只有你一个人。你虽然在独处,可是你仍然会想:家人在哪里,约谁去吃饭,明天要交给老板的报告怎么完成,老板又会怎么评价你……你想的这些,都是关系。

所以,关系是无时无刻不在的。

第二,在不同的关系中,你的自我是很不同的。

也许跟陌生人说话时,你可能会脸红害羞,可是在很熟悉的朋友面前,你也会玩得很嗨。

在办公室,你会努力工作,可是到了家里,你就会往沙发上一躺,反正会有人收拾。

内向的你、外向的你;勤快的你、懒惰的你,这些都是你,只是不同关系中的你。

美国有个很传奇的教师,叫马尔瓦·科林斯(Marva Collins)。她在犯罪和毒品横行的芝加哥贫民区附近,创立了名为“西侧预备学校”的教育机构。

来这个学校就读的,都是公立学校里退学的,被认为有问题的学生。可是,在她的教育下,这些原来的街头混混,被认为有学习障碍的学生,都好像变得聪明了。很多都考进了大学,成了律师、医生、法官、教师。

她是怎么做到的呢?

和以前学校里的批评教育不同,她就是很真诚地相信这些孩子是聪明的、独一无二的,不断激励他们说:“我相信你,你可以做得更好。”这种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塑造了一种新关系。关系变了,学生的表现,自然也就变了。

现在我们知道了,人无时无刻不在关系当中,而且在不同的关系中,人的自我是很不同的。

第三,决定你行为的是你所处的关系,不是你的个性。

设想这样一个场景: 一个妈妈正大声责备儿子:“你怎么又没做家庭作业?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

她的责骂也许会让你觉得,这是一个暴躁易怒的妈妈。暴躁易怒好像是妈妈个性的一部分。可是忽然电话铃响了,妈妈接起电话,立刻满脸笑容地说:“是老师啊。您说要来家访,好啊,欢迎欢迎。哪里……孩子在学校里让您多费心了……”

你又会觉得,这是一个热情有礼的妈妈。妈妈的表现为什么会这么不一样?不是她的个性,而是她所处的关系不同嘛。

也许你会说,妈妈对老师的反应是不是伪装的?对儿子的反应会不会更接近真实的她?不是说,我们在亲近的人面前,才更容易表现出真实的自己吗?

可从关系的视角,它反映的是妈妈在“亲近”和“疏远”这两种不同关系中的差异,而不是所谓“真实自我”和“虚假自我”的差异。

在这两种关系中,妈妈的表现,都是真实的,都是这个妈妈的自我。也许你还会说,这只是一时的反应,如果我们能看她长久的表现,我还是能够了解她的个性的。

可是,所谓长久的表现又是什么呢?很多时候,那也不过是在另一段长期关系中的表现而已。

所以,是所处的关系,而不是个性,决定了人的行为。

第四,是关系的视角会让思考问题的视角发生重大的转化,一些看起来几乎无解的问题,突然有了合理的答案。

有段时间,有个编辑朋友跟我聊天,他觉得自己有拖延症,问我怎么办?

我就问他为什么这么想,他说他在编一组稿子,觉得这组稿子很难,经常不想去动。

我就问他,难在哪里呢?如果做得不好,谁会评价你呢?

他想了想说,是这个稿子的作者。

原来,这个稿子的作者,是一个很有名的学者,他很担心这个作者会反驳他的修改意见。可是他为什么这么担心这个作者反驳他呢?

原来,这个作者也并不是那么容易说话的人。他一提意见,这个作者就会很生气。

所以你看,从关系的视角,拖延症就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了,而是他和作者关系的产物了。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经验:如果是一个你很认同,并且也很认同你的老板交给你的工作,你的工作效率会很高。

可是,如果是一个你不认同的老板交给你的工作,你就会非常拖拉,不想去做。这也说明,不是你自己,而是关系,在决定你会不会拖延嘛。

关系的视角拓展改变的空间

那么,从关系的视角看自我,到底有什么好处呢?

《自我发展心理学》是一门讲改变的课。可是,如果你从个体的角度来看自我,觉得你有一个稳定的个性。稳定,就意味着你很难改变。

有时候,妨碍我们改变的,正是我们头脑里那个顽固的“自我概念”。

可是,如果从关系的视角来理解,你在不同关系中的自我是不一样的,你就可以去不同的关系中,发现不一样的自己。

你不再需要给自己贴类似“敏感内向”、“自卑”、“自信”这样的个性标签。你会去审视具体是什么样的关系,导致了你现在的行为。你也可能会去寻求另一种能让自己表现更好的关系。

同样,你也不会去指责别人为什么有这么古怪的个性,而会去理解什么样的关系,让他表现出这样的行为。这增加了自我发展的潜力,也拓展了改变的空间。

还记得我们以前讲的抽象化思维和正念思维吗?

我们头脑里根深蒂固的自我,其实就是一种抽象化思维的产物。你有很多的关系,每一种关系里,都有一个自我。你把这些“自我”的个性抽象出来,就变成了你头脑中那个固有的自我。

这种思考会增加控制感,可是也让自我变得很稳定,很难改变。

而从关系看自我,就是一种正念思维,也就是近的思维,是把每个自我,放到具体的关系中,从每一段关系,去看自我的表现。这当然会增加改变的空间。

说到这里,我要揭开上节课的谜底了。

上节课我留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研究表明,夸奖孩子聪明会培养僵固型思维,但是我自信我夸女儿聪明,却不会助长孩子的僵固型思维?

其实思维也是关系的产物。僵固型思维,说的就是这样一种关系:我不能暴露我的脆弱,给那个夸奖我的人,以免让他失望。

而从关系的角度,我夸女儿的时候,并没有这层意思。

只是想说我很爱她。关系是有它自己的语言的,女儿读得懂这种关系的语言,自然就不会担心我失望。

在这一章的课程里,我将跟你探讨关系在自我发展中的作用。

这章的课程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们会从关系的视角,重新来理解自我。

这个视角和你以前理解的,用个性来理解人截然不同。

第二部分,我们会从关系的视角,重新来理解自我发展。

既然自我是关系的产物,那么自我发展的核心问题,就从如何塑造新经验变成了如何塑造有利于自我发展的新关系。

在这一部分,我们会讲混淆的关系如何限制自我的发展,以及如何塑造一种独立的、为自我负责的新关系。

最后,我用一句著名的诗来总结这一讲: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面。

如果这节课对你有帮助,也希望你能分享给你的朋友们。

本章小结

1.人是关系的便于,关系里的人,总是一起出现,相互定义,相互成就。

2.人生活在关系当中,不同关系中,你我的定义不同。

3.决定个人行为的不是个性是关系,以关系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共修阅读-22关系中的自我:从个体视角到关系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