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避“效率陷阱”,摈弃“精神内耗”】


【规避“效率陷阱”,摈弃“精神内耗”】

精神内耗,又叫心理内耗,它是指人在自我控制中需要消耗心理资源,当资源不足时,人就处于一种所谓内耗的状态,内耗的长期存在就会让人感到疲惫。这种疲惫并非身体劳累导致,而是一种心理上的主观感受,是个体在心理方面损耗导致的一种状态。

精神内耗就像是在你的精神世界里有两个小人,这两个小人观点不同、理念不同,因此吵得不可开交,不断相互拉扯。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心理资源就会被消耗。

如部分学生课堂上面临老师的提问时,心里会经历巨大的拉扯——一个小人要举手回答问题;另一个小人却因为害怕答错出丑,拒绝回答问题。

或者,你在准备做一件事之前,虽然已经准备的比较充分,但依然会因这件事未知的困难,而感到痛苦、焦虑、害怕、烦躁、压力,在这些情绪压力下,你纠结于是否真的要做这件事,也因此踌躇不前,不断犹豫。

精神内耗会影响个人的情绪,而降低生活质量,继而降低信心、透支心力导致恶性循环、心理失衡。

不知道你是否会有这样一种体验,平时作息规律的你,一旦需要第二天一早参加某个重要活动或是约会,半夜就总是睡不着,越是提醒自己“明天很重要,一定要早睡”,就越是清醒。

这种情况想必也存在于工作、作业交稿。当时间充裕,拖延症总会出场打乱理想的安排。随着截止日期临近,甚至需要以分秒计算,强烈的焦虑不仅让你手心出汗、心跳加速,还不断打搅思路,让本就紧张的工作更加难以开展。

每到这时,你可能都会后悔没有早做打算,思考是不是自己的时间管理出了问题,甚至找来各种高效工作法和成功人士的习惯给自己复盘。

但结果大家可能也知道,这样的问题还会出现N次。

一、时间管理是无效的

在这个快节奏、碎片化的时代,人人都知道时间管理的重要性。人人都想学会时间管理,但为什么“时间管理”总是无效?很多人的一个误区就是,在时间管理的时候,往往只看时间。

比如这个周末,你需要额外工作一小时,恰好明天早上7点到8点有一个小时,那就工作呗。这样的安排,问题在于,明天早上虽然有一个小时的时间,但可能并没有一小时工作的时间。

试想,如果你精力最充沛的时候并不是早晨,专注力不够,又容易犯困,那这样的显然不妥,因为效能低下。又或者你是晨型人,到了晚上常常很疲惫,却要安排自己晚上工作,效率自然也不高。你只是把这段时间分给了这件事,但对于做这件事的效果、效率却没有保障。

李笑来在《把时间当作朋友》中说,我们每个人对时间的流逝无能为力,时间是不可管理的,能够管理的,只有我们自己。究其根本,时间管理,其实是自我管理。

同大家一样,奥利弗·伯克曼(Oliver Burkeman),曾经也是一个强调效率的“生产力极客”,在花费数年时间试图优化时间管理方法后,非但没能征服时间,反而更加焦虑。

他意识到,想要优化时间的所有努力都是徒劳的,越想要征服时间,越觉得挫败、有压力和空虚。在历经痛苦之后,他得出总结——“时间管理是无效的”,放弃掌控时间的执念,接纳自身的有限,能为我们的人生增加不少空间。

二、“躺平”不是放弃,而是接纳生命的有限

“躺平”是指无论对方做出什么反应,你内心都毫无波澜,对此不会有任何反应或者反抗,表示顺从心理。在部分语境中表示为,瘫倒在地,不再鸡血沸腾、渴求成功了。

一辈子太短了,短到荒唐,短到可怕,短到没礼貌。通常情况下,面对这样短暂且可量化的人生,大多数人会告诉你如何高效利用时间,但结果却是,时间不够用的感觉越来越强烈,忙碌越来越成为一种流行病,被重新定义为“拼”,我们就像在传送带旁边的工人,效率越高,传送带就转得越快。

面对效率陷阱,“躺平族”的队伍不断壮大。无论是对工作还是学习,他们都表现得毫无波澜。“躺平”看似是妥协、放弃,但其实是“向下突破天花板”,选择最无所作为的方式反叛裹挟。年轻人选择“躺平”,就是选择走向边缘,超脱于加班、升职、挣钱、买房的主流路径之外,用自己的方式消解外在环境对个体的规训。

“躺平”对于时间管理的意义也在于此。在极度强调效率的环境中,看似逃避现实的思路,让我们通过“人生苦短、及时行乐”式的自我保护,不去考虑得失的意义和未来的不确定性,承认自身能力的不足以及生命的有限,从而更充分地活在当下。

因此,与其为计划满满当当却总是事与愿违而焦虑,不如换个方向“躺平”;与其自责浪费时间无所事事,不如承认活在当下的事实。只有乐于与生活开展真正真挚的关系,才能找到有意义的开始。

三、“摆烂”不是停滞,而是拒绝无谓的执着

除躺平之外,还有一条听上去更加“消极”的心态——“摆烂”。

“摆烂”是指事情已经无法向好的方向发展,于是就干脆不再采取措施加以控制而是任由其往坏的方向继续发展下去,不想干了。

你可能会觉得,“摆烂”意味着随波逐流,不做选择。但其实,不知道如何选择也等于没有选择。做选择的过程包含了对自我的审视,审视自我的能力,审视自我的欲望,做事和做时间管理也是类似的。

从生命的整个过程来看,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做出选择,一天当中可能无意识中就已经做出了数百个小的选择,构建起我们的生活。与此同时,也永远牺牲了其他无数种可能的活法。因此,即使是你能想象的最好的人生,也是一个不断向其他可能性挥手告别的过程。

既然如此,生活就不能仅靠增加选择或塞进更多事变得更有意义。如果我们无法决定优先做哪些事、不做哪些事,就无法通过追求效率和专注让生活和工作变得轻松。相反,当我们放下对工作过多带来的负重感和对时间规划不确定的焦虑,专心做好眼前的事,适当的“摆烂”能为我们提供方向。

在“摆烂”还未兴起之前,这种心态还有另一种身份,也就是“拖延症”。许多人都因为拖延而自我批判,但其实没有意识到这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倾向,不可避免。

这并不是说要我们彻底放弃对自我的主导,停滞不前,而是对自我能力、工作本质形成清醒的认识,通过与自己达成和解,学会取舍,更加从容地处理繁琐的事项和紧张的安排。

四、“内卷”不是目的,而是校准时间的规则

当然,即使我们不断向自己找答案,用“躺平”和“摆烂”迎接压力,也依然很难摆脱忙碌和高效带来的侵扰。这就好像陷入沼泽的人,仅仅告诉他不要胡乱挣扎只能减缓下陷的速度。

“内卷”原指一类文化模式达到了某种最终的形态以后,既没有办法稳定下来,也没有办法转变为新的形态,而只能不断地在内部变得更加复杂的现象。经网络流传,很多高等学校学生用其来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或“被自愿”竞争。现指同行间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从而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现象。可以看作是努力的“通货膨胀”。

于是我们可以理解为何城市打工人越来越流行于走向户外,借助徒步、露营等“身体的苦行”去消解“内卷”的“心灵之苦”。这种信号越差、效果越好的“累并快乐着”像救命的树枝,给了广大青年喘息的机会。

然而短暂的“逃避现实”,和漫长到近乎永远的工作时长形成了鲜明对比。当我们重新回归现实,可能还未开始工作,就已经感到疲惫不堪。要想脱离“效率陷阱”,仍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答案。

既然我们已经可以接受时间有限的事实,也承认对时间的控制力非常有限,那么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便可以用个体的视角重新理解“内卷”。它和时间管理一样,本身都不是终点,仅仅是要达成更高效率和更完美成果的手段,那么我们便可以用经验去应对这种内耗。

五、规避“效率陷阱”的策略

1、“完美5”战略

谢里登曾提出了自动化光谱的想法:如果将从纯粹的人类到完全的机器人的变化划分为从1到10的区间,明德尔和谢里登都认为最佳平衡点是位于中间的5。把所有的决定都交给一个完全自动化的系统并不意味着能消除人为失误,工程师和程序员尽管付出了最大努力,却不可避免地会在设计中犯错。自动化在准备充分的人类操作员的控制下是运行得最好的,从长远来看,机器人和人类配合才能弥补彼此的弱点。

2、物理体现

面对面交流在时间方面通常不如通过电子产品交流高效,但它提供了一种更有效的方式来传达意义的深浅,有利于衡量反应,调整用词以避免错误,达成谅解和协议。例如,数字表情符号是一种视觉上耐人寻味却在表达细微差别方面有局限性的方式。虽然很多地方都有视频和电话医疗设施来扮演医生的角色,但患者却无可替代。在教育中,最关键的资源仍然不是信息技术,而是受过良好训练、能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心教师……

3、创造性浪费

硅谷对于亏损持有分裂的态度。它颂扬了失败的积极作用,以及失败所带来的深刻见解如何导致最终的成功。但它也宣扬这样一种观点:尽管大多数人类企业的现实远比在有明确规则的有限棋盘上的游戏复杂得多,但算法尤其是通过机器学习得到强化的算法,能像计算机在下棋中大占上风一样接近完美。

4、模拟偶然性

网络最初在数字上是偶然的,提供超链接可以向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展。一些程序的设计是为了促进偶然性发现,还有一些应用程序是本着一种偶然性的精神来策划的。纸质媒体不仅具有审美感召力,因为它们不仅在屏幕上显示,而且会在三维空间中展示,它们以数字媒体能够补充但永远无法完全取代的方式获取我们的想象力,就像数字媒体能独具特色地有效搜索和定量分析一样。

5、可取的困难

有时效率低下的方式会让我们更有效地吸收信息。一般而言,当我们得到不那么容易获取的东西时,可能会更欣赏它,从而认为花的钱更值。节俭可以是效率的一种重要形式。即使对信用卡消费者来说,效率低下实际上可以帮助我们更多地享受“买买买”。 社会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将更长的送货时间解读为他们减少了对一件商品最终的享受。根据其它心理实验结果,等待使人们在使用这种产品时变得更愉快。期待是有积极价值的,关键在于人们在下次下单时,通常会忘了等待是如何增强他们的快乐的,就像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通过写字而不是在笔记本电脑键盘上打字来辅助他们理解一样。消费者不了解延迟满足的好处,商家也没有动力来教导他们。但大多数人在等待其真正想要的产品或体验时,可能会回忆起一些兴奋的期待。

6、 认知引导

对某件事情了解得越多,搜索引擎的算法就越强大。我们可从结果列表中识别出根据经验了解到的最可靠的信息来源,并对软件推广的其他信息来源视而不见。反复的实践让我们把严肃的事实和虚假的事实区分开来,让我们辨识出对立的观点和各自的支持者。

我们不需要放弃效率的观念,而是需要培养低效的行为方式。从长远来看,这些行为不仅会使技术更有效,而且会更有效率。

丁俊贵

2022年10月17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规避“效率陷阱”,摈弃“精神内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