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信客》有感(若有问题请指出)

《信客》是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一书中的一篇文章,讲的是以前没有邮局,在上海赚钱的人想给家里带点东西或者钱之类的,就得通过信客带回家。这类人都是大家心目中很有信誉的人,文章的主角就是一位干了很多年的信客,他本来不想当信客,但是一来大家相信他,二来这是个帮忙的事情,因为没有信客,村里的生活就会很不方便,为了大家的幸福生活,他就当上了信客。

时间久了,从上海到村里,什么季节走哪条路更方便,哪条路更安全,他都熟念于心,甚至因为住店的次数多了,还认识了很多客栈老板。但是时间长了,就有了一些问题:其一,有些客栈老板是女的,因为住店次数多,逐渐数了,和他说了好些话,或者更直接点的,把闺女抱给他当干女儿,就有了一些闲话。其二,有时候给别人家里送东西或者送话,因为是别人家的秘密,所以不能在光天化日之下当着所有人说,只能悄悄关上门说,于是又有了一些闲言碎语。其三,那个时候不怎么太平,路上有时候会遇到抢匪,劫匪会劫走一些值钱的东西,但是因为路上只有他一个人,所以有些人认为只有他自己知道到底东西是不是劫了。

后来,遇到了一个爆发点,当然这个爆发点是我自己觉得的,有一次,一个同乡给自己家里寄了红布,为了保证完整,在红布上画了个圈圈,信客走到一个干女儿家住宿的时候,恰好碰到干女儿出嫁,为了表示祝贺,就买了一些书,扯了红布给捆好,恰好把圆圈给扯掉了,结果,等他送到了家里,因为之前已经有人告知了收货人圆圈的事,收到货的时候没看到圆圈,就把这个事告诉了村里的长者,长者带着村里的人来询问,信客承认了自己扯布的事,然后他的信誉就没了,大家就开始怀疑之前的很多事情,比如被强盗抢了去的是不是真被抢了,被偷盗的是不是真的被偷了,,,,,,,信客心里突然觉得一切都塌陷了,他心里五味陈咋,十分难受。也怪自己为什么要去动别人的东西?但是事已至此,怪也没用了,因为已经失去了大家的信任,所以他决定,不再做信客。他找了一个姓宋的老实人,和他交谈一番后,对方答应做信客,于是他就把自己知道的和信客有关的所有事情都告知了。那个姓宋的人接下了担子,开始了另一段旅程,而信客转行当了一个守墓人。后来那家人觉得自己的一个小心眼,害得信客丢了工作,而且量了布后发现确实没有少多少,想了想信客多年都是老老实实,心里有愧,就想着带着东西来道歉,但是信客不愿意见他们。但是后来还是见了,是在他们进棺材,送到墓地的时候见到的。一年后,老信客也去世了。这个故事到这里还没结束,后来姓宋的信客因为有了邮局,转行当了老师,在一次讲座中,听到一个女教育局长说了她结婚的时候收到了一个干爸送的书,用红布带捆着,书是新时代的新思想,让她受益匪浅,一直激励着她前进,终于到了今天教育局长的位置,所以她一直把红布带收好的。讲座完了,宋老师问了局长红布带上是否有个圆圈,局长惊讶:你怎么知道?然后宋老师把所有的事情全盘托出。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这是一个因为客户不信任所以在布上画了一个圈,然后信客因为顺手扯了布引起的故事。对于这个故事来讲,错误的一方确实是信客,因为作为一个信客,那这个东西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大家的一份信任,虽然事出有因,但是我觉得,还是不应该仅仅为了顺手,就扯别人的红布。因为扯他们的红布并不是唯一的选择,你既然有时间去买书,难道就不能顺便买点布条?或者直接点,找老板娘要啊,毕竟既然能成为对方女儿的干爹,关系肯定不会说连点布条也不给吧!而作为客户方,他们多留一个心眼我觉得也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毕竟自己一没有亏待信客,该给的钱没有少付,该请的饭也没说不请,自己既然付了委托,那可以留点心眼作为检查。所以我单方面认为,这个事确确实实是老信客的问题,当然,他自己在出事后也进行了悔悟,并且自己认为自己确确实实错了,但是从人情方面来说,作为乡里乡亲,扯点布条确实不算什么,毕竟谁都有需要帮忙的时候。然后呢,我从整部小说的宏观来看,在发现圆圈不见了后,众人在老者的带领下少来问罪,并且在他承认自己确实扯了布条后,相亲们提到了之前丢失了东西,其中的话语夹带的意思,就是怀疑那些丢了的东西都是被他私吞了。这点来说,我个人觉得,并不合适,因为既然信任他,而且他也承认确确实实扯了布条,那就说明人家是个坦诚的人,就不应该提之前的事,毕竟,虽然没法证明那些东西是不是真的被他偷了,但同样,也不能证明他说的就是假的。信任就这么崩塌了,嚼舌根的肯定不少,信客自己也清楚,自己该离开了,该换一个有信誉的人来担起重任。于是他没有丝毫犹豫,和下一任办了交接。故事的结尾,虽然宋老师给老信客找到了证人,但是,老信客已经去世了,对他来说,真相似乎已经没有了用处,哎,也算是个悲剧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信客》有感(若有问题请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