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闹花灯,城里的元宵节特别冷清,远没有农村的节日热闹。
早晨走在上班路上,洛阳的街道还和平时一样没有节日气氛,这就是城乡差别,如果想看花灯和表演,必须到指定区域才能大饱眼福。
很开心,我有来自农村的现场报道。老家亲人,适时把家乡的活动场景拍照上传,看到久违的乡村乡貌和阔别多年的欢庆画面,让人不禁神往,心也跟着飞回家乡,和他们一起同庆祝、共欢乐。
正月十四下午,老家飘着雪花,寒冷的冬季掩不住爱热闹的乡亲,他们不顾天冷在雪花飘洒中敲起了大鼓。咚、咚、咚的鼓声擂出了家乡人的笑脸,敲响了瞻望2019年的新气象。
看,上面穿红衣服、戴帽子的就是我的七婶,她正在奋力击鼓,看到她有节奏的敲打着大鼓,心也跟着跳动起来,多欢庆的场面啊!让人心驰神往。
这位正在打鼓的是根庄嫂子,如果不是七婶介绍,我真的认不出来,就连七婶我看视频后也回复:“一个也不认识”。这是不是伤了大家的心呢?斗转星移,乡音未改,却再也认不出当年的面孔。
晚上十点多,七婶回复:下着雪,我戴着帽子,你肯定是看不出来。口气中是温暖和宽容,让我愧疚之心大减。一直和七婶聊到很晚才休息。
这几年农村变化真的很大,不但节日有气氛,还增加了许多以前没有的新项目。
记得以前过年,只有锣鼓,大家自发组织些小节目,一、二百人的小村庄乐呵一场,看热闹的人也跟着游走在大街小巷。那时的我们与贫穷为伍,就连过年的娱乐节目也苍白的很,村里在食堂门口,架一个秋千,供孩子们戏玩,极大程度地丰富了我们幼小的心灵。
贫乏的项目极少,更没有可供观赏的节目,一架秋千,全村的孩子排队,眼巴巴的等候自己能有机会上场。真的坐在上面,最开始心是胆怯的,被人轻轻在后背一送,心也跟着在空中荡漾,那一起一落的美妙,没有经历的人体会不到。
很羡慕家乡的孩子能坐在自制的秋千上,在来来回回的笑声间,做着空中表演,美好的画面瞬间定格,成为很多年后的回忆。
这架秋千,据七婶介绍,是心同叔家的旧院,被临时征用。记得以前,他们家正对通往食堂屋的路径,很是宽敞,逢年过节的秋千都是在他们家门前搭建的。离开家乡三十多年,再也没有坐过家乡的秋千,何时才能得偿所愿!
从发来的图中,各式各样的表演节目有序进行着,划旱船、戴上大头面具玩大头娃娃,很是可乐。好像儿时的画面感重现,真想回家看看,那些我熟悉的面孔,如今生活是否改变了他们的容颜?
看下图,这些现代化的秋千,也出现在农村。记忆中,老家以前的秋千很古老,全是木头搭设,现在换成了钢管搭拆组建,不知坐在上面的人,在咯吱、咯吱上下空中旋转间,是否会头晕目眩?
想起儿时的画面。我和三姐等秋千,排不上队时,就等着晚上人走完,我们俩个才赶紧坐上去,她推我坐,或者我坐她推。两个人的回忆,总是很美好,不觉夜凉天寒。
我们不想总有一个人在等待,三姐比我有力气,我坐上时,她也上来用脚蹬小踏板,双手扶两边的绳子,用力的让腿一蹬一蹬的带着我把秋千向上蹬起。当秋千能高高的飞在空中时,我和三姐都欢呼大笑,为她能独自把秋千荡起而开怀。蹬的累了,我们就自由让秋千随意的在空中飘来荡去。等汗落后,秋千也不再摆动,稳稳的停止,我和三姐还是静静的坐在上面,不忍离去。
因为没玩过瘾,回家有些可惜,第二天肯定被早起的人占住。所以我们俩就会休息一会再玩,玩足玩够才回家。但所有的欢笑都会曲终人散,我和三姐睡在床上还回味着坐在秋千上的感觉,三姐会总结如何让秋千荡高的诀窍。怎么用力?怎么省劲?白天轮到我们坐上后,可惜围观的人太多,大呼小叫中,根本很难实现,这样所悟的秘密三姐不知可否记得?
三五成群的人都在站着、看着,从家乡的一景一墙,我寻找着历史的痕迹,企图能找到儿时的印记。很可惜,我找不到被重建的土地上,那些我熟悉的景物,它已远离了我的视线,出现在眼前的大多是新农村改造后的面貌。心中唯可见的叹息传来:老家,真的成了心中的回忆!
这面墙的旁边,记忆中应该是村里的磨盘位置,向前应该是一孔水井。
那个大大的碾盘,圆圆的,上面有一个长圆形的大青石,青石中间被钻出一个孔,里面塞一根粗粗的木头,谁家推碾磨东西,都是人推磨石向前走,在固定的区间内转着永远转不完的圈。于是,放在磨盘上的玉米和豆子就被大青石碾成粉状。就是以前常喝的玉米碜,如果想喝面粉,就要用萝把米糁和面粉隔离,这样,就有两种吃法。被人用刷子扫起后,磨盘上会有一层面粉,谁家再用时,直接推磨即可。
记得有人在上面碾红红的辣椒,农村种的辣椒特别辣。我们小孩子就在旁边看,有时还会跑上前推几下凑热闹。但因为力气小,跟着跑几圈就气喘吁吁,大人就会逗我们:“看谁有劲,跑的圈多了,可以吃口辣椒”,于是我们又开始傻傻的推着磨向前跑,一圈一圈的推啊推啊!被碾出的辣椒水溅到眼里,让我们闭着眼还涕泪长流,像被谁打了一顿还伤心。等吃到奖赏的辣椒时,辣的我们直伸舌头,又吐又呲溜嘴。很是可笑!
这个碾盘很有历史,可能在我们老家从河下搬迁上来时,就建立了。那时生活太穷,谁家孩子生日,为了保孩子平安,就煮个鸡蛋或做一碗面条,这在当时是最丰盛的生日礼物。母亲会带着孩子来到磨盘前,把生日礼物放在碾盘上,让孩子跪下给磨盘磕头,让这个古老的大青石给我们保一方平安,保佑孩子长命百岁。这不应该是迷信,应是穷苦年代,没钱治病的人家都是以这种方式在安身立命,为孩子祈福!
在这面墙的南头还有一孔井,这是全村的水源。记得夏天,好多天不下雨,地里的庄稼好多都缺水干旱,就用架子车拉井水浇地。全村人都这样做时,井水根本供应不上,后来连吃水都困难,每次打上来的井水都是稀泥和着黄水,混沌不堪,要让水澄清才能做饭,印象中的童年都是如此渡过。
以前有部电影《辘轳、女人和井》很能反映当时农村的社会现象。但现实中的农村,苦日子难以想像,没水喝、没饭吃我们都经历过,所以很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真的来之不易。
重新回看老家发来的图片,那一景一物一墙和正在热闹的家乡亲人,是那样陌生又是那样熟悉。我的老家在党的领导下,也有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老屋很多都推倒重建,虽然记忆不在,但亲情仍存。愿老家的亲人们,日子越过越红火,给我们建设一个不一样的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