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人格的形成

弗洛伊德认为6岁之后没有新鲜事,一个人的核心人格已经形成了(生物学角度)

克莱因和科胡特认为2岁之前就已经形成核心人格了。

慢慢整合为6个月之前。


精神分析认为:一个人长大后想学更多的知识,扩大自己的领域,住更大的房子是小时候将自己的尿的面积扩大的翻版。


早年和父母形成良好的关系,但在后期有严重创伤的话还是有可能退行到早年,会得严重精神障碍(进食障碍等)。


精神分析师眼中有三种人:精神病(精神分裂症、躁郁症)、人格障碍、神经症(正常人),世上没有人是正常人。所有人都生活在神经症冲突中。


一、克莱因的客体关系理论

(1)一个人出生后的4-6个月就已经完成了心理整合。有人说6岁、2岁、18个月

(2)自闭状态:出生一个月内处于睡眠状态,即自恋状态,基本上没有客体指向。如果在下一个阶段发展受到阻碍,如果不曾和母亲或其他人形成共生圈,就会导致病理性的自恋。即临床上的儿童孤独症。

(3)客体关系理论主张人类行为的动力来自“对客体的寻找”,即人际关系的发展。而非弗洛伊德所说的“对快乐的追求”


二、俄狄浦斯期冲突(神经质冲突)

1.      生和死

2.      男和女

3.      对成功的渴望以及潜意识里面对成功之后所可能受到的惩罚的恐惧(主要研究)

精神分析认为:一个人对成功如此渴望,但还是在不断失败,说明这个人潜意识在不断诱导失败。


三、精神分析的四个轮子(人活着的四个驱力)(一级词汇)

力比多、攻击性、关系、自恋


我们成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地把力比多和攻击性关系象征化和向外的过程。


象征化(所有艺术形式可能都是力比多的驱力的升华):一个人如果习惯于用嘴巴满足快感的话,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嘴巴来虐待,即停留在口欲期,这种叫升华不够,升华够的呢就是通过讲课使别人得到好处,通过唱歌让别人得到愉悦。


攻击性象征化:获得更多的知识、赚更多的钱、有更好的官职等。


攻击性和力比多象征化不足就会导致很多问题。


安全感(二级词汇)即攻击性:一个人没有安全感,是潜意识中对他人有敌意,把攻击性投射成环境对它的威胁。

一个人只要安全感降低了,就是对他人的敌意增加了,投射成环境对他的攻击。即:攻击性投射的防御。理解他有助于我们增加安全感以及更真实的看待这个世界。



自卑(二级词汇)即攻击性:把应该朝向别人的攻击,朝向了自己。


为什么会出现?

又回到精神关系的决定论:仍由于早年客体关系决定的,也许是和妈妈的关系中间有一些没有解决的愤怒,然后这些东西通过移情转移到其他人身上是一种持续存在的东西。

你可能感兴趣的:(核心人格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