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开始焦虑的事情越来越多,除了年纪增加的原因外,更多人的焦虑来自于,2012年开始的那波内容付费和如今的“大学热”。

自己也是这一波内容付费的早期用户,不管是罗辑思维还是吴晓波频道抑或是之后的混沌大学等等。自己都或多或少的为其付费过。还有一些如今依旧在为其付费。但是对其的态度却不在像之前那样痴迷和“疯狂”。

2012年,作为一个九年制义务教育加三年高中都是磕磕绊绊度过,传统意义上的差生代表的人来说,在优酷上,看到一个歪嘴的胖子的视频之后,开始迷上了这个胖子,并且购买他推荐的书的行为是多么不可思议,并且在某一个时间段内,有看到书就会有购买的冲动,可能仅仅是因为被书名所吸引。也渐渐的培养了一种阅读的习惯。在那段时间里面,自己也会不定期的购买杂志和报纸。正是在那时,接触到了第一财经周刊。早期其实只是断断续续在书报亭购买过,但之后通过某平台订阅了一年期后,使得自己可以更好的阅读和感觉到这本杂志的意义和内涵并成为了它的“老读者”。为什么会去订阅,现在回想起来可能是因为,第一、其拥有第一财经这个大的平台的背书,第二,它每一期都会讲述一个封面故事以及一些很有意思的理财,职场等专栏还有诸如十问这样的版块,第三,它看起来并不浮躁,更冷静的看着这个社会的变化和告诉读者商业的本质变化。

进入2019年以后《第一财经周刊》进行了改版,从原来的周刊变成了月刊,名字也由《第一财经周刊》变成了《第一财经Yi Magazine》。


图片发自App



当1月26日收到第一期的新杂志的时候眼前一亮,因为杂志纸张材质的变化,质感更好,封面感觉也更简洁。 一周的时间阅读完第一期之后,除了发现那些传统的版块依旧存在外还是多了很多的新的细节变化,不仅很好的延续了之前杂志的传统。也让内容更丰富多彩了。其依旧保留了每一期一个封面故事的传统并且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报道以及一些很喜欢的传统版块照常存在,例如:编者说:讲述了为什么要做本期封面故事和本期内容制作过程中发生的点滴;崔鹏的理财专栏:总是通过一个很简单的道理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投资理财逻辑。但是另外一些很喜欢的传统版块例如:十问,CBN商业评论,KU版块,在新的杂志内都有保存并且做了排版上的变化。并入了新的“有”系列。 整个“有”系列分为有意思、有研究、有故事、有态度、有腔调。

对于一本订阅了三年多的杂志,虽然更名了,虽然从周刊变成了月刊了,但是却感觉更好,无论是在阅读体验上还是在内容制作上,感觉到的改变有如下几点:第一、阅读时间上更长,可以更仔细的阅读杂志;第二、杂志的纸张材质的变化,让捧在手上阅读感觉更好;第三、内容更加的丰富了,在每一个“有”版块下面也会有很多细分的子版块,使阅读起来更连贯了。

正如赵嘉老师在编者的话中所说的;“新的体验是如此的迷人,而创造这一体验的过程更是乐趣无穷。每一次推陈出新所必经的磨砺和快乐,正是媒体行业吸引人的地方。”  确实,一本走过了十年的杂志,再第二个十年开始之际,做了如此大的变革,这是需要勇气的,也正是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中,一本杂志该如何发展成了每一位杂志制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期杂志中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内容叫做:未来预想图。给我们呈现了国外很多杂志的发展过程和正在尝试的改变。在未来预想图的目录中如此写道:在这一期,我们推出了一个“杂志”特辑。去看看那些曾经取得辉煌成就的杂志们现在的各种新变化。是坚持内容生产商定位,贯彻报道领域与时代最接近的契合点,还是寻找传统媒体没有想到的新电子?或者,内容甚至没那么重要? 未来十年,这本原来叫“第一财经周刊”的杂志将继续不断的探索自己存在的意义以及引领着它的读者更好的去思考这个社会中商业的变化、白领以及年轻人生活,工作和思维模式的变化。

随着技术的发展,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音频和视频应用程序,更强烈的一波知识付费高潮开始来临。而自己却在这波知识付费2.0的时候,却开始更冷静。变得更愿意通过阅读来获取“知识”而不是通过听来获取。很欣慰自己坚守下来了,没有放弃阅读的习惯。我们每一个人在选择内容时,也许只是跟随自己的需求。例如在做些闲杂事情和体力劳动时,自己还是会选择听那些音频内容,也许是一本书,也许是一段评论,也许是一节所谓的大课。 让自己在不需要太多思考的情况下,听到来自别人的声音和观点,哪怕只是那么一小段金句也是一种收获。但是,伴随着接触信息方式的变化,新的变革早已开始。

在信息泛滥和充满焦虑的环境下,我们更需要坚守下来,找一整段时间去看一本书或者一本杂志。认真的思考这个社会的变化以及思考自己是否我们还有阅读的能力。可能当我们经过思考之后会变的不那么焦虑

你可能感兴趣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