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2018年1月29日,成都商报刊发的独家报道——《北大留美硕士万字长文 控诉父母“控制与伤害”》《父母不解儿为何决裂 望儿回归重建亲密关系》,引发了网友大讨论。
80后北大高材生王猛(化名),曾是地级市高考理科状元,还是美国排名前50大学的研究生,却从10多年前开始不再回家过年,6年前与父母决裂。
近日,他写下万字长文,控诉父母在他成长过程中对他充满“控制”的爱。而他的父母,昔日的50后大学生,面对儿子的远离与决裂,却不知道为什么……
王猛说,在他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他的资料夹被人划坏了,还涂得乱七八糟的。他本来希望母亲会安慰他,没想到他的妈妈却说:“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
王猛还说,在他高中的时候,班上调了座位之后,他跟周围的同学相处的不是很愉快,跟父亲反应,结果父亲跟他说:“你凭什么要学校优待你?凭你成绩好?”
万字长文读完以后,往事一幕幕浮上脑海,我不指责王猛的父母,也不怨恨自己的父母,可我理解王猛,对他的遭遇感同身受。
家本该是温暖的港湾,家人本该是坚强的后盾;然而有多少人不想回家,有多少家成了冒着硝烟的战场,有多少家人变成了敌人……
02
过年回家本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可我却总是有一些担忧,甚至这担忧的比率快要超越开心了。
并不是没有理由的,我反而很清楚自己在担忧什么,这担忧又来自哪里。没错,这担忧正是来自家人,担忧的是本来你以为家是避风港,然而却是更猛烈的暴风雨。
在外打拼这么多年,有很多委屈不能说给外人听的时候,也不敢说给家人听。除了怕他们担心,更害怕这诉说变成双重打击。
其实,告诉父母自己的委屈,解决或者解决不了问题,不重要;理解或者不理解,不重要;重要的是,原本以为不管在外面受到多大的委屈,总也有一处安全的角落。
人跟动物一样,在外面受伤了,就会本能地想躲起来,找一个让自己有安全感的角落,去安心地舔舐伤口。
孩子能找到的安全角落,多数是父母;这就是为什么,小孩受了委屈,第一反应是去找爸妈。可是很遗憾,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父母很容易把自己代入一个“管教者”的角色,而不是提供“安全角落”的安慰人的角色。
很多父母都是带着教鞭,准备迎接,那个想要躲进安全角落舔伤口的小孩的。他们误以为,趁着孩子受挫折,受打击的时候,正是让小孩学会教训,得到成长的好时机!
这种行为,非常残酷。
对小孩来说,如果在他心目中的安全角落里,得到的不是抚慰,而是另一波刺激的时候,那么他所能学到的唯一一件事,不是自己错在哪儿,社会是什么样的,而是“这个地方不安全”。
03
我想告诉所有的父母:当你的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跟你诉说的时候,这一刻,请记得,你们是他能找到的最安全、最放心的人了。
无论你觉得多么不值一提的委屈的,不管你觉得对方有多烦,不管你觉得对方多没道理,你要记得一件很关键的事:此刻,你是他能找到的最安全、最放心的人了。
而接下来,你要说的话,就必须要对应这个关键,你要成为一个让人觉得安全,觉得放心的人。
那么,孩子找你求安慰的时候,你要接纳他的负面情绪,不要指责他,也不要一上来就给一堆建议,因为这里不是他的训练场。至于建议,之后再给出。
如果,你一上来就指责他,你以为他听到你的话以后,从此就励志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人了吗?其实不会的,他会从此以后,不再跟你说这方面的事情,你不再是他最安全、最放心的人了。
这等于是二次打击,而且这打击,是来自他最信任的人,这才是最难受的。
如果,你一上来就是一堆建议,这就是把安全角落变成了训练场。虽然没有第一种那么恶劣,但也不好。
道理谁都能教,老师也能教、同事也能教、同学也能教,那么父母真正的身份,父母的特殊性,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带给孩子安全感这件事,谁也代替不了父母。
04
其实除了父母,恋人扮演的也是这样一种角色。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家人,也适用于恋人。人跟人的亲密度,很多时候就是通过几句话决定的。没有安全感,对方就不敢去信任你。
恋人之间,总是打着“不伪装”的旗号,说着伤人的话;反而,因为对方是你最重要的人,你才更应该重视对方的感受,你那不是“真实”,是“自私”。
面对残酷的现实,我们每个人都会受到无情的伤。
然而当我们卸下防备,赤裸裸地将自己最脆弱的地方展示给恋人时,对方不仅没有小心翼翼地呵护这份柔软,心不在焉还算好的,就怕不仅心不在焉,还吝不当一回事,怪你“小题大作”。
不吵架、不打架、不分手、不离婚才怪。
到底是你的哪一句话,让孩子、让恋人有这种感觉的,你可能早就忘了,但是,那种不安全的感觉,却会一直留在对方心里。
任何感情,关系亲密的人之间,都要好好想一想,我们怎么样才能够尊重对方的“安全感”,怎么说、怎么做才能做那个让对方感到安全和放心的人。
倾听不仅要用耳朵,更要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