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成长》摘句

最近看李子勋的书《自在成长》,里面有几段段话,让我唏嘘不已。

  1

 在人性立场上,婚姻应该具备三个基本功能,一个是互利,一个是分享,一个是并存。

    互利是双方都能从婚姻里得到所需,并能更自由、更快乐地实现自我生命的意义并完成对价值的追求,而不是削弱或限制人的追求。

    分享包含互助,也包含一种归属感,永远只说“我的是你的”,但不说“你的是我的”。把自己好的、快乐的、令人幸福的东西奉献给对方,但永远不要求对方给自己。

    并存是一种高度尊重,愿意保持一种边界,尊重双方的差异,其中包含信仰、生活方式、价值观、习惯、社会兴趣、朋友等方面的差异。我个人觉得实现这三个功能比爱情对婚姻的维系力度还要大。

                    

    2

人际间的交流分为三个层面:

一是语言的,相信耳朵。就是心里想的,通过嘴到达对方的耳朵,再到对方的心里,这种交流往往会产生许多的误解。因为大多数人心里怎么想,说出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这个过程中干扰的因素很多,如对语言的应用、面子观念、自尊、价值取向都会歪曲内心的本意。同样,耳朵听到的与我们对词汇的理解和想听的期待有关。想听甜蜜的,会把普通的关心看成冷漠,想听附和的声音又会把好的建议和提醒当作讽刺。

二是行为的,相信眼睛。心里怎样想就怎样去做,将心比心,感受累的滋味,看到对方累了就让他歇着,先把孩子安顿好,再把厨房的事务都担下来。看到对方心绪不佳,承受一些埋怨而不辩解,等对方情绪改善后再进行必要的解释。行为互动是一种相对不太容易曲解的交流,但还得日久见人心,有时候自认为好的东西对方不一定领情。

三是心的交流,相信感觉。这是一种难以言说的共情和默契,表面上风平浪静,心与心之间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信息不必要说,也不必刻意去做,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就尽在不言中。


3

夫妻是一种同盟关系,不是所属关系。婚姻除了是为了性与亲密,更是为了好的生活与孩子的未来。


4

1).不要对所爱的人太好,也不要爱得太深,不做情爱天使也不会沦为恶魔。

2).不要理想化你爱的人,没有高的期待也不会有大的失落。

3).把生命看成你驾驶的车,男人只是买票上来的乘客,你可以决定他何时上车,却不能决定他何时下车。不过只要车好,总会有值得你爱的人想挤上来。

4).爱一个男人不全为了自己,是为了给自己的孩子选择一个好基因以及未来生活的经济保证,因此要学会感激爱你的男人。


5

生命存在的某些状态看作是好的,某些状态看作是不好的。它的标准有两个:

第一,生命持续的长短;

第二,生存的质量。


6

在哲学的意义上,“有”和“没有”是同时存在的,“有”意味着你很快会失去,“没有”意味着你很快会得到或会有更好的补偿。

有位禅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去旅行,到一个客店住宿。店老板对他说:“我有两个妻子,一个很美,一个很丑,但我喜欢的却是那个丑的。”禅师问:“这是什么原因呢?”店老板说:“那个美的老婆太在意她的美丽,这使她变得很丑;而另一个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行为举止和内心都显得很美。”当意识到自己美丽的时候你可能就失去了它;当意识到自己不美丽的时候,也许你正在获得它。


7

演员范伟说:“幸福就是当你饿的时候,看到有人在吃烤红薯,那人比你幸福;当你想方便的时候,先占着茅坑的人比你幸福。”这样的话体现出一种现实主义的快乐,或称功利主义的快乐。快乐是一种当下的享受,快乐有一种共同的标准或集体认同,是可以度量的。


8

婚姻中的后悔是非常易于出现的情绪,记得张爱玲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描写: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墙上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粒,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当初答应了多金精英男子的求婚,放弃了初恋的男友,现在索然无味的婚后生活又让人期待着那种纯净爱情的美好。

心理分析认为后悔是一种针对自己的否定,看起来是指向过去的我,本质上是攻击当下的自己。不过在很多时候,后悔也有很积极的意义,经历刻骨铭心的后悔之痛后也许会找到生命中最本质的需要,为未来点亮一盏明灯。

在很多时候,人们只是后悔但却不愿对未来做任何细微的改变,那么,就要意识到那时那刻的选择对今天依然是重要的。因为后悔,我们更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因为后悔,我们对未来做一些有益的调整,生命的花朵就永不会凋谢,生命之树才得以长青。


9

人不可能客观地评价“曾经的我”,原因是“今天的我”与“曾经的我”不是同一个人。人的内在时空有昨天、今天、明天三个维度

忧郁的人活在昨天,忘掉了今天,没有明天;

焦虑的人活在糟糕的明天,忽视今天,烦忧昨天;

积极的人活在今天,着眼明天,感恩美好的昨天;

空想的人只活在幻想的明天,逃避了今天与昨天;

超越的人没有昨天,也没有明天,只有今天……

一个人敢不敢与往事干杯,会决定他是否将珍爱自己,凡是经历过的事情都如生命的花,绚烂美丽。不管是痛苦还是喜悦,你感受过就活过,没有感受过的东西已经是永远的缺失与遗憾,生命不可能重新再来。


10

人总有与别人发生矛盾的时候。如果你与人意见不合争执起来,或者你不幸遇到某人专门与你过不去,你有三种方式去处理。

1.主动回避,减少冲突。眼不见心不烦。当然这样一来,你的交往圈子会越来越小。

2.主动化解。矛盾往往来自于误解,如果你能让身边的人完全信任你,误解的可能就小了。不过,这样你自己比较累,需要你单方面付出很多。

3.示强,针锋相对,看看谁怕谁!这招对怕事的人很有效,但对爱招事的人就大错特错,结果会让自己灰头土脸。

在普通的人际交往中,随性而为就可以。但与一个彼此矛盾着的人相处就要知道对方的忌讳,了解对方的心理需要,知己知彼。不然,对方会觉得你在故意为难他。识人主要靠察言观色,通过对方的眼神、手的动作、姿态判断他的心境和可能的反应。

交流中有四种信息:

一是语言的信息——他想表达什么?

二是语言背后的信息——为什么要这样说,而不是那样说?

三是身体和表情信息——他的心情如何?姿态和表情会泄露对方的情绪:焦虑、害怕、愤怒、孤独等。

四是对方对关系的期待——想与我接近还是在排斥我?为什么?读懂这四类信息对你如何处理关系很有帮助。


11

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很多处世哲学。比如,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掏一片心;别往伤口上撒盐,留心别人的忌讳,不要触碰别人的痛处;说话投其所好,得捧人时需捧人;不去热殿拜佛,只去冷庙烧香;伸手不打笑脸人,恭维话人人爱听;礼多人不怪;难得糊涂……这些处世哲学是民间对人际关系的一些朴素经验。

心理学的人际关系原则有:

1.不要对别人期待太多,也不要让别人对你期待太多。

2.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区分亲密关系、朋友关系、一般关系三个社交等级。

3.学会社交技巧。学习分享、并存、融合与借鉴,不要把自己的意志或想法强加给别人,也不要那么随便地被别人说服。

4.必要地示弱。在许多情形下,声明自己不能、不会、不懂会使自己少做许多麻烦事、冤枉事,也少得罪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在成长》摘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