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读 柯林·罗《透明性》

作者: [美] 柯林·罗、罗伯特·斯拉茨基

译者: 金秋野 王又佳

笔者的话:虽然金秋野与王又佳 翻译版本还有许多争议,但本文只是简要介绍“透明性”这一概念,其内在的深层含义不在讨论之中。


《透明性》是20 世纪后半时期对建筑最具有影响力的理论文章之一, 文章篇幅虽不长, , 却足以改变人们对现代建筑发展的认识。建筑学通常被认为是一门社会性科学, 与之不同的是,“透明性” 专注于 “形”的研究, 主张在建筑自身的范围内认识和研究建筑问题。

究竟什么是透明性?

透明性最初作为一种艺术特质从现代绘画中被抽取出来, 并逐渐演化为 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观点。它的起源与立体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起源于19 世纪塞尚的探索和实践, 立体主义的目的在于追求物体新的体积表达方式。在发展过程中, 它首先打破了传统绘画中只能按照一个固定视点去表现。

立体主义作品的倾向: 对画面元素进行相交、重叠、连锁和建构更大的变幻不定的形态, 构成了立体主义多样解读的可能。将三维空间用二维来表示, 用各种手段消除画面的三维间错觉, 采用不透明色和对比色来加强空间的前倾感。正因深度空间的压缩, 从而带来了一种新的视觉属性: 图形的位置有了双关的意义。

透明性的两层含义:物理透明 和 现象透明

物理透明:指的是物理材料的透明性,类似于玻璃所具有的通透。

现象透明: 超越物理透明;超越纯视觉,需要加入概念想象; 空间层级化(叠层、界面,不是指楼层,而是同一平面上也会有很多空间界面叠层)

在建筑上透明性暗示着更广泛的空间秩序, 它意味着不同空间层次的同时感知。

透明性的目的:  借用沃纳·奥希思林在书中所说:“探寻与现代建筑原则相匹配的可靠设计方法。”也就是说透明性是在探索其内涵下的新的建筑设计方法,或者是另一角度来理解建筑。

上图是塞尚画作:《圣维克多山》

柯林罗通过分析其立体主义的特征来引出对透明性的思考。画中是由不同层级的叠加而成,比如直线,斜线以及山形的曲线。人们通过这些穿插、叠合以及画面的色彩之间的反差而想象画中描述的场景。就像立体主义化派那样通过多种元素的冲突制造矛盾,引发人对画面的无尽想象。

直白理解就是对一个事物未设定的而已暗示的信息,由于人本体的经验不同而对其产生的不遐想。这种遐想构成相对物理透明性的抽象“透明性”。

建筑中的透明性:

科林罗在谈论建筑学的透明性问题时详细地分析了柯布西耶加歇别墅所蕴含的“立面透明性 ” , 将其与莱热的 《 三幅面孔 》 画作 。绘画的透明性 、 立面的透明性 , 都是在一个二维的平面中 表达和感知三维 的空间 , 科林罗就是在寻找这样的 一种关系,将透明性概念从绘画中转化到建筑学中来思考。

莱热:1881年2月4日-1955年8月17日

法国画家、雕塑家、电影导演

早年由印象派、野兽派转入立体派

莱热作品

可以看出莱热的作品带有强烈的立体派画作风格—— 消减作品的描述性和表现性的成分,力求组织起一种几何化倾向的画面结构。虽然其作品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具象性,但是从根本上看,他们的目标却与客观再现大相径庭。

柯林· 罗在书中拿柯布西耶的加歇别墅与莱热的画作《 三幅面孔》进行对比论述如何理解现象透明性。

莱热的画作《 三幅面孔 》

如果你只看第一张图,可能会有点懵逼,我在网上搜到的下面这张图,如果把两张图对比起来看,你就会恍然大悟科林罗为什么拿这幅画来引出建筑现象的透明性。如果这幅画是平面的,你判断不出来它在三维空间的形象。特别是三个人头的叠加,下面那张图是将画面的元素层层分离,这样你一眼就可以窥视各元素的空间位置,但与你想象的肯定会有差异,这个现象揭示了:三维空间的平面化的叠加,刻画一个内容不确定性的画面,而平面内容与实体的差异对于科林罗来说就是现象透明性带来的结果。

带着理解这幅画的思路来理解科林罗论述加歇别墅的过程。

当你看到花园一面的开窗方式会以为玻璃背后可能存在一个单一的大空间,空间在长方向上同立面相互平行。但是实际内部空间划分否定了这一推测, 它的长方向与我们的推测恰好相反是垂直的。内部空间表现为一系列扁平空间的连续分层序列。这些墙就像那三张脸一样,让你推测不出空间的真实面貌。

如同莱热的画作《三张脸》一般, 柯布西耶在加歇别墅利用窗后的柱列、立面的大开 口、屋顶侧墙、突出物以及地面层楼梯扶手墙 等, 互为前景、背景的交互关系, 营造出正立面与立体主义绘画相似的一层又一层前后迭 合垂直平面。

由水平窗带贯穿的建筑最外层面可看作第一层平面; 第二层平面由 后退的首层和屋顶平台两端的自由墙体限定; 屋顶平台的后墙面和位于顶层的阁楼则构成 了第三层平面。这里的每一个平面就其自身而言都是不完整的或者可以说是片段的。

至此我们可以理解建筑中的现象透明性是描述复杂、丰富、重叠、通高、流动等类似空间的现象

加歇别墅,二层平面

加歇别墅. 屋顶平面

接下来我们看看 伯纳德·霍伊斯里 在书末评论这本书 写的内容 —— 作为设计手段的透明形式组织

他是这样描述透明性的:“广义的透明性概念是这样的: 在任意空间位置中,只要某一点能同时处在两个或更多的关系系统中,透明性就出现了。”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在笔者看来,这句话是在描述透明性产生的特点,举个例子:把他论述的“两个或更多的关系系统中”用两个相交的圆来表示,相交的部分是两者共有的,相比较原来单个圆,图案更复杂,而这种复杂性以及共有性便产生了透明性,就像三张脸一样,重叠产生的复杂性让空间具有了多种可能性。

值得深究的是透明性如何成为设计的一种手段,或是说如何指导我们做设计?

在文末有个案例,或许对我们有所启发.。

一座小型的巴洛克剧场,基地遭到严重破坏,需要拆毁并择址重建。新地段位于主要干道旁边的有柱廊的街面上,背靠小巷,左侧为一个小广场。

提供了2种方案

第①种方案:将剧场布置在主轴线同街道立面成一定角度的方向上,通过这样的方式,内部大厅空间处在透明的位置,成为剧场的前奏和广场的延伸。将空间序列向街道方向作调整并不合适,这样一来,外部休息室被减弱为剩余空间,那里本来是用作门廊的。

第②种方案:将剧场主轴线同沿街立面垂直放置,但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同左侧广场的关系。通过透明的组织方式,前厅部分可以看成小广场的延伸空间与剧场延伸空间相交的部分,成为空间网络丰富的地带,在那里,两个方向的建筑关系共存并融合。这种处理方式,得益于透明性的介人,看起来比前一个方案更成功。

对比两个方案,可以看出在空间上第二个方案要比第一个方案要丰富,小广场与剧场的关系也比较暧昧,换句话说多个空间由于扭转重叠提高了空间的复杂性,并且空间的品质也有所提高。

从书中其他案例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具体内容不再论述。

回想柯林·罗论述三张脸的这幅画的透明性意义,不难看出透明性在某种程度上在质疑了早期现代主义大师所提出的至上不变的信条, 并试图给赋予混乱的世界一种秩序。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读 柯林·罗《透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