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说言传身教,但大多数时候不但不用身教,言传也变成了唠叨。但语言不仅仅是向孩子传递知识和道理,还有我们使用语言的方式和艺术。
所以在正确的时间说正确的话,是很多人都需要学习的。
就像是语言会给我们力量,同样也会让我们困惑,也会限制我们,在错误的时间说了错误的话也会造成伤害和痛苦。
但如何说才能让我们的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子关系更加的健康和美好呢?
1,过度操心免不得掉进唠叨
先说说如果我们对孩子说的少,孩子可能从心底认为爸爸妈妈不爱他,让他从小缺乏安全感,以后很可能因为一点小恩小惠就失去自己的判断能力,这显然不是我们想要的。
当然,说得太少的还是不多的,除非性格一直这样,而连对孩子也不多话的,估计孩子适应着适应着也就习惯啦~
更多的一种是说得太多。也就是唠叨。
你身边一定不缺这样的妈妈:她们爱孩子胜过爱自己,孩子的一切都要操心,每天心里想的、嘴里说的、手上做的没有哪一个不是为了孩子。
可是,妈妈这么无微不至,大部分孩子却不领情,因为这类妈妈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爱唠叨。
我们扪心自问一下:唠叨真的是为了孩子好,还是我们自欺欺人呢?
回想一下:
- 孩子做每件事,我们是不是都要给出很多意见,告诉他要这样那样?孩子玩积木,本来就有无限创意,大人非要让她把大的放下面,小的放上面。
- 孩子刚开始接触绘本,培养兴趣最重要,可大人非坚持书要正着拿,书得一页一页翻。规矩这么多,孩子都没兴致了。
所以这些唠叨到底是关心,还是对孩子的不信任呢?
过多地插手孩子的事,凡事都按我们的标准和喜好来,不是在帮助孩子成长,而是在限制他们的发展。
更何况,这样的唠叨是不是在苛求完美?
类似以“跟你说了多少遍了,你怎么就是记不住呢?”开场的:
- “跟你说了多少遍了,回家以后先洗手,怎么就是记不住呢?知道手上有多少细菌吗?万一病从口入怎么办……”
- “玩完玩具怎么又不收拾呢?丢得满地都是,每次都要妈妈帮你收拾。跟你说了多少遍自己的东西要收拾好……”
- ....... 等等
如果从这件事在迁移到别的事上,一时半会都停不下来~
因为在妈妈看来,吃饭不能掉饭菜,玩完玩具要马上收拾,回家后要马上洗手,换下来的衣服要随手叠好,在家里要永远保持学习的状态,作业做完还要检查、复习,时刻不能松懈……
要想让妈妈满意、不唠叨,真是很难啊~
2,忍不住唠叨?回看自己的心理需求
但这样唠叨不仅不会让孩子改善,更要命的是它会让孩子自动过滤你所讲的话。
我们说了这么多,孩子到底听进去了多少?大概也就是最开始那几句。
因为信息量太大,孩子根本不知道重点在哪里,说了什么早就忘了。而且都是埋怨和指责,孩子也就会厌烦、抵触。既然不能让妈妈少说两句,那就当听不到呗。
好吧,也算锻炼了他过耳就忘的本领,只是以后需要使用听力方面的能力的时候,千万别哭。自己造的孽,哭着也得吞下去~
写到这里我真的要检讨一下,自己已经很注意了,却在看到这几句话的时候我依然有看到自己的影子,所以也有让小小房子出现捂着耳朵不想听的情况。
其实不是孩子不够好,而是妈妈只看到或者当我们状态不好的时候,只看到孩子的缺点和不足,如果是这个时候其实更重要的是安抚好我们的身心。
我们一定要记得的是,如果你一再重复以前的做法(也就是我们惯有的语言模式),只会得到你目前所遇到的同样的结果,甚至更糟。
3,6岁以前说教没意义
唠叨当然不仅仅指上面这些,还包括说教太多:一个问题,我们把自己所知道的全部,一股脑倒给孩子,暗自窃喜“我懂得真多”!
父母满足了自己好为人师的心理慰藉,孩子却越来越不愿意动脑筋,遇到问题就希望马上得到答案的行为模式!到头来,反过来还要被骂,殊不知有因必有果。
说教,也可以叫言传,不是说不能用,但一定要注意度,同时也要注意孩子的年龄。
不是所有的时刻都需要花左右权衡、拿不定注意使用哪种方法,简单的噢、哇、嗯,表达认真倾听的态度是一种。
言传也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但如果我们只用这种方法,一再在不合适的时间地点场合去说教,那就不会起作用。
就像皮亚杰理论的儿童道德发展第一阶段说,孩子在2至5岁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这个时候的说教没有意义,他不能理解。
例如两个男孩去给妈妈买生日礼物,7岁的哥哥选了一串珠宝工艺品,3岁半的弟弟则选择了一辆小汽车,小心地包装好送给妈妈。这个3岁半男孩的行为就是典型的“自我中心”,因为他完全没有考虑到他喜欢但妈妈可能不喜欢。
对这个阶段的孩子说教,即使温柔和善或者苦口婆心,孩子也无法站在你的角度看问题,最终说教没用不说,还让孩子背上“说了总不听”的罪名。
这时候用我们自由与规则里的方式,给孩子设立边界,跟孩子比耐性就好,6岁之后可以适当使用言传的方式。
还有在孩子不能冷静思考的时候说教也没用。
人有负责与生俱来的情感和冲动的本能脑,和控制高级思维分析功能的理智脑。
小孩子理智脑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情绪。当丧失理智、歇斯底里时,你跟他讲道理有什么用?还是等孩子心情好的时候进行说教才容易被接受。
比如一个爸爸因为孩子数学期中考试成绩不太好的一段对话。
爸爸直接跟孩子讲:
“超超,这次数学考得不理想,我们一起想一下,怎样在最短时间内把成绩提升上来?
“我不想和其他爸妈一样每天让你大量刷题做教辅试卷。我会每天出八九道数学题、针对你经常出错的知识点,你每 天完成学校作业后、再花半小时就能完成。爸爸每天上班很忙,还要腾出时间出这些题,就是希望用最少的时间让你取得最快的进步,你愿意配合吗?”
这是一段纯说教,没有配合任何配套奖惩措施,爸爸也不想提醒孩子下次考试可能的成绩来进行自然后果教育。结果超超每天就很自觉花半小时认真做题,虽说中间有些小插曲小反复,但总体配合得还算不错。
这段成功的说教,首先选了一个合适的时间,大家都比较平和的状态下,同时因为孩子的长大,开始能够换位思考,体谅到爸爸的辛苦,同时,爸爸也换位思考,站在孩子角度看问题,告诉他,虽然多占用你半小时,但是是用最小的痛苦来换取未来的快乐,孩子就很容易接受。
所以,学会语言的运用一定要避免唠叨,它包括一股脑的灌输和没完没了的说教。
在正确的时间说正确的话,是很多人都需要学习的。就像是语言会给我们力量,同样也会让我们困惑,也会限制我们,在错误的时间说了错误的话也会造成伤害和痛苦。
因此要适当的去做一些语言的训练,就能够更好的支持我们的生命,并且要对自己的说出来的话,做觉察,注意去超越自己的语言习惯。换句话就是三思而后行。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语言是中性的,触及到爱,它才被赋予了力量和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