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你,是一见如故还是日久生情?

44/1000 #概念# #刘润# #7次法则#
见:

7次法则
影响用户的此处要突破阈值,影响用户不是一见如故,而是日久生情
7次法则:
1、影响用户一次几乎没有任何价值;
2、第二次影响才会有些效果;
3、一段时间内连续影响用户三次,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4、7次是影响用户的最佳频次,也即阈值;
5、超过最佳频次,影响效果和性价比都开始下降。
为什么一定是7次啊
你也许可以加快突破阈值的速度,但无法减少冲击阈值的次数。
多种媒体全面影响
传播的本质在于重复,受众的本质是遗忘。
日本711:一百个城市开一百家店不如一个城市开一百家店;密集开店除了供应链优势外,还可以突破阈值;
面向企业的大客户销售:不要想着一见如故,第一次见面的目的是为了创造第二次见面,第二次是为了第三次;

感:“要想解决这个怎么办的问题,我们首先要理解这个问题的本质”,这句话是刘润老师每天课程的转折点,曾经他自己也总结过“5商体”的写作套路,场景—>反常识观点—>核心逻辑—>举一反三—>总结,的确非常精炼实用。

这一课讲的内容尤为重要,不仅在商业,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都非常适用。人的大脑有很多bug,其中最容易记住重复信息就是一个,而且不会理会这个重复的信息是好是坏,是否有意义。所以,我也一直说,对小孩子来说,时间用来学习、背书与用来看电视、广告是同样的性质,小孩都不理解,都需要重复后自然记忆。

笑来老师也说过,我们可以让成长加速度,却不能跨越成长所需要的阶段。正如,刘润老师所说,我们可以加快突破阈值的速度,却不能减少冲击阈值的次数。

不光传播的
本质是重复,学习与刻意训练也是一样,不经过重复的知识,即便当时如何记忆深刻、如何激动人心、如何大受震动、颠覆三观,时间一久同样也会支离破碎。

思:回答刘润老师在文末提出的问题,思考自己关于7次法则的经验与教训。
1、商业之中,发现自己的广告也好,推文也好,即便写得好,即便当时反响不错,但变现的效果却不甚理想,更不要谈事件之后了;
2、昨天从老家回到工作岗位,也有一个很清晰的感受,似乎自己又回到了原有轨道,那种忙忙碌碌、没做啥事、欲求不满、浑身不爽的状态,尽管只是短暂时刻,现在认真学习后就烟消云散,但那种感觉依然后怕,我知道偶尔还是会有,不过我已经明白,只做有价值的事情,不去做明知道没价值的事情。其实,这种所谓的感觉、状态,未尝不是自己重复不够的原因,高效能的习惯与事情重复不够;
3、学习方面更是如此,就不必多说了;
4、说道谈朋友的经验,我想也应该如此,因为我并没有多少此类成功经验。仔细想一下,我其实是犯了这个错误的,追求一个喜欢的女孩子,总想一步到位,喜欢相处的甜蜜,却不想接受分离、等候、思念、疏远、失去的痛苦,真相是既要有突破阈值的速度,更要有冲击阈值的次数,也就是多次冲锋+全方位无死角攻击。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与你,是一见如故还是日久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