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书的片段回忆

读叶灵凤的《读书随笔》,三联出版。看似很严肃的书,读起来却十分有趣。近两天的时间,已读了一百多页,就我个人的读书速度来说,已经算是挺快的了。明天又是周五,争取看完。除了文字给我带来的乐趣之外,这本书还逗引着我有写点文字的心思,虽然好长时间没动笔写了,心里有些没底儿。

就着温暖的回忆,写一点儿自己与书的过往和曾经吧。我与书的片段回忆 - 温暖 - 自言自語

第一次自己买书:

出生在七十年代中期,注定了小时候的时光是少纸少笔少书的日子。到了五六年级,大概是寒暑假里,也可能是我一再央求吧,奶奶带我到新华书店,给了我一点钱,我给自己挑了两本书,一本是郑渊洁的童话《罐头小人》,另一本书名忘了,只记得是讲少年学变魔术的书。捧着心爱的书回家,一下午就看完了,足足过了一把大瘾!从此以后,那几个从罐头盒子里出来的罐头小人就在我的脑海里安了家,每每想起就有无限的快乐涌上心头。也就是从那本书开始,我认识了一位可爱的童话作家,他写的文字那么简单,一点也不难懂,想象力那么丰富,借着他的描述让思绪自由地飞翔。从“罐头小人”开始,我陆陆续续地读了郑渊洁的许多童话。一直到工作以后,还看了他的一系列成人童话,比如《我是钱》、《病菌集中营》、《鬼车》等。以至于今晨,在当当网上看到21世纪出版社出的新版“郑渊洁童话”,激动异常,不由得又想起那些给我们一家三口带来许多快乐温暖的亲子阅读时光。可以这么说,我算是郑渊洁这个“童话大王”的超级粉丝了,连女儿都让我熏陶得超级喜欢他写的故事。

初识外国作家的文字:

小时候每个周日都会到奶奶家去,至今还记得奶奶家的那个老房子,日本房,奶奶家住楼下。奶奶有五个子女,我的小姑姑只比我大12岁。记得那时她还没出嫁,住在小屋里,很小的一个房间,与外屋只有一道拉门相隔。那里是我最喜欢的地方,因为那里是家里最漂亮的地方,尤其是写字台上方用木板搭起来的一个书架就更加神秘,我经常偷偷地站在凳子上看看都有什么书。现在想来,那时小姑姑好像在念夜大中文专业,那些书好像都很深奥,只有两本薄薄的册子吸引着我,《少年维特之烦恼》和《培根论人生》。虽然当时我还读不大懂,但是偶尔翻几页也觉得有很多收获。等到长大以后,第一次买外国作家的书就是这两本,如获至宝。

大学里的幸福时光:

对于每个中国的孩子来说,熬过了黑色的高考岁月,似乎也就结束了枯燥难熬的求学生涯,大学是一个自由自在的地方,也是一段自由自在的时光。突然多了那么多的课余时间,对于一个不好动的女孩来说,图书馆是一个最好的去处。现在回忆起来,大学里,我的很多在校时间不是在图书馆、阅览室里看书读杂志,就是躲在宿舍的床上看借回来的小说,书和杂志陪我度过了许多寂寞孤独的时间。如今想来那是一段多么幸福的时光啊,不用操心柴米油盐,不必担心寒暑的冷暖,更不屑琢磨“今晚吃什么”这样的繁杂琐事,一心扎在书中的文字里,可以不吃也不睡,仿佛自己就是书中的人物,只关心下一刻的命运会往何处去。那时候,我认识了陈染,一个和我一个属相的女作家,文字里的孤傲和忧愁我喜欢;那时候,我读了《穆斯林的葬礼》,不知暗自为了那碗姑妈做的打卤面流过多少口水,也不知为了新月和楚老师的爱情流下了多少伤心的泪水;那时候,我在《平凡的世界》里认识了孙少平,也曾梦想着自己就是田晓霞,能在生命里遇上孙少平那样的人,爱他一生一世,与他在灵魂里相伴,相知到永远;那时候,用自己省下来的钱买了一套《罗兰小语》,一晚上在灯下读她的话语,仿佛一个大姐姐坐在身旁和我促膝相谈至深夜……

读盗版书:

工作以后,因为很怀念曾经读过的书,就四处搜寻着它们的身影,无奈囊中羞涩,很多时候买回来的是盗版书,那也不妨碍我一次又一次地读他们,一次又一次梦回旧时光。其实对盗版书也并非深恶痛绝的,如今想想,有多少好书是从读盗版开始的,只要没有太多错误,还是可以接受的,价钱便宜很多啊!比如曾经十几二十元一本买过周国平、三毛、王小波、余华等的文集,集录了他们很多的作品,一本在手不用再去东寻西找了,省了许多时间和精力。也因为这种集中阅读,对作者的文字风格也有了大概的了解,其中的所得不足为外人道也!当然如今在网上买书的数量大大增加,省钱又有质量保证,很少再光顾盗版书,偶尔为之,对我来说不失是一种冒险了!

书帮我解烦忧:

忘不了刚工作的时候,学校将一个谁也不愿接手的差班交由我做班主任,每一天的大事小情搞得我的神经每时每刻都处在高度紧张状态,一段时间下来几乎要崩溃。一天下班后,送走最后一个学生,我实在委屈得不行,不愿意苦着一张脸回家见奶奶,就绕道去了一家小书店,买了两本《读者》系列丛书,《人生的忠告》和《百味小品》。晚饭后一个人待在被窝里读到半夜,焦虑的心慢慢舒展开了,那里面的文字让我又鼓足了勇气第二天踏进教室,一次又一次去面对孩子们的顽劣。那两本书至今还放在书柜里,很少翻看了,但每当拿起看看封面,心里就觉得安慰。这也算是书帮我的一个大忙吧!

读书的各种理由:

告别了童年,走出了校门,那样单纯的时光也随之越来越少,很多时候,因着一件事、一句话、一段文字不由自主地又想起了我曾经看过的书,曾经喜欢的那些作者。难忘老朋友!同时,随着成长的需要,我也在不断结识“新朋友”。比如因为电影《活着》而认识了余华,读了他的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让我逐渐明白了人生需要悲悯;因为一篇唯美的《春之怀古》,我认识了台湾作家张晓风,曾经因为不知道她的性别还颇费了一些心思去查找;喜欢梁晓声的小说是因为同学推荐我看他写的《年轮》,其中的情节至今想起还让我激动不已;很少看刘心武的文字,是因为《钟鼓楼》让我深深为他的文字及情节构思着迷;至于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则是我到北京海淀书城买回来的,是书,也是第一次逛北京的纪念……循着各种各样的线索,在图书馆、书店、书摊上、网络上认识他们、阅读他们的文字,借以打发一些时光,或闲暇或忧郁都无关紧要,只要有书相伴,怎么都能过上一段安静的时辰,心在宁静中慢慢领会人生世情的忧喜悲欢。

2013-12-13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与书的片段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