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哉,壮哉,澧州蜚云塔》及其赏读《发现美,挖掘美,创造美》

【一】 美哉,壮哉,澧州蜚云塔

              ■图/文  黄稻谷子

        蜚云塔,是澧州人的宝物。

        出澧州古城南门口往东南三五里地,就到了澧水河黄沙湾,沙洲上屹立的就是蜚云塔。

          澧水从湘西北的群山之中跑到了澧阳平原来,就变得更丰沛、更宽阔,像大山里奔出的一条蛟龙,要猛烈地扑进洞庭湖的老龙潭里去。澧水在澧州城南门口由西向东掠过。我父亲12岁就在澧州城里学徒,他说,站在南门口的河坡石阶上,可以伸腿在河水里摆脚。澧水下游有民谚:“五月南风涨大水。”湘西北山里的水,沿澧水河而下,每年都带来春夏之交的洪涝。那从西南猪娘山下冲过来的水,吼叫着在拱城墙的脚呢!老百姓就渴望治服好澧水。

      澧州人早在唐时代,就想修建一个宝塔,“宝塔镇河妖”嘛,以此来截留住澧州风水。自古就有的澧州民谣“要得澧州风水转,宝塔要在河中间”可以为证。

        澧州蜚云塔的建造,是澧州人两百年的大梦!美的向往!

        那是从明代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到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8年),反复三次,前后历时一百九十六年才建造成这座八角七层的石塔!历经近二百载,这可是澧州人一个遥远而坚定地的大梦!两百年啊,澧州人终于圆了祈求福祉的梦寐!

        “蜚云塔”,澧州人时来运转的瑰宝,人们亲切地呼之为“宝塔”。



图片发自App

        那么,究竟澧州人是如何看待宝塔之美的呢?

        把蜚云塔修在城郭之外的东南原野,这个选址应该说是颇有些讲究的。修建主持者在《续修蜚云塔碑记》中说明了两点:一是根据澧州的“州情”——“州形势,西北多山,东南多水”——来定的。二是“青鸟家言”,即堪舆家,也就是风水先生说的——“出城五里许,涔、澹、道、澧交汇处,地势平,宜建塔,峙东南,壮形胜。”其实这两点说的内容是一回事:因地制宜。

        俯瞰澧州大地,武陵由西向东,渐趋低俯,欲与洞庭相亲;洞庭则由东而西来,让土成洲渚,以退为进;两者之间就是辽阔的澧阳平原,澧州大地上的九大水流在澧州古城附近大汇集,“蜿蜒奔赴”,然后涌入洞庭。这里确实是一个山水跌宕变异之所在地,山川归流走龙蛇,所以澧州先人选择在此修建宝塔,“以壮形胜”。

        好一个以“以壮形胜”!澧州人从一开始,就定出了宝塔的美感标准是“壮美”!

        那我们就来审视一下蜚云塔吧。

        我说啊,蜚云塔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是澧州之大美者。

        蜚云塔极具造型之美,采用的是楼阁式,石料是纯花岗岩,平面呈八边形,端庄巍峨;塔的上下呼应,塔身由底层依次上缩,腰檐用扁型方石,每层飞檐出翘,外设佛龛,铭刻文字,石塔通体呈现出和谐之美。蜚云塔拔地而起,八角七级,登临远眺,衔烟山而伴澧水长流,野旷天低,给登临者高远之美。蜚云塔文化含蕴丰富,塔身内外各方底层、门楣、门道均雕刻有姿态大小各异的文字、花卉、书法、神仙力士、佛像的浮雕等,共一百多座(幅),有较高的欣赏价值,观赏者可体悟到艺术之美。蜚云塔内外和谐,游人从塔内盘旋而上,每层有门,观四方风物。塔的第二层,四门门楣上雕刻有“回澜”、“毓秀”、“耸翠”、“配峰”,引人注目观赏方圆数里之内的景致,皆成画幅,含纳环境之美。蜚云塔不仅将自己和周围的地理相融,更坚守着这一方水土,为澧州大地呼唤佛佑,呼唤天降文材——在塔底层大厅神台前的门柱上,刻有一副对联:“西天佛济流千古,南楚文风冠九澧”,蜚云塔肩负澧州福祉文运,有着责任担当之美。

图片发自App

(图案设计——蜚云塔托塔大力神之一)

        尤为引人兴致的是塔底基的八个转角处,有大力士浮雕,高1.3米,大力士们奋力托起塔身,或双手高举,或双手插腰,或单手举重……个个袒胸裸腹,姿态各异,眉目面色传神,栩栩如生。就是这八大力士手举肩扛,才将这蜚云塔整个儿托起来的啊!大力神显示了力量之美。是啊,品赏了蜚云塔的美,还真是别忘了得要感谢这些时时刻刻托举着蜚云塔的“底层人物”!

图片发自App

(蜚云塔托塔大力神图案设计——                《澧州蜚云塔大力神》)

        蜚云塔,这个条石层叠,灰浆勾砌的石塔,两百年来竟然是不倾不斜!它用蜚云塔这个吉祥的名号,矗立在沙洲上,在风里、在雨里、在水里,伫立了近两个世纪的岁月,为中国古代塔建筑精品无声地广告代言,它无声胜有声,骄傲地宣告着质量精良之美!

图片发自App

(剪纸分色图稿设计——《澧州蜚云塔》)

        蜚云塔自古“峥嵘突兀,文笔摩空”, 实为澧州大地上耸立的“巨观”。蜚云塔每遇洪水,虽然二、三层为水所淹,塔身处于水中,但它依然威立在滔滔浪波里,雄锁江流,令人叹为观止。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一个夏天,洪水暴涨,我曾和同伴翻过黄沙湾河堤就下水,在塔附近游水,澧水激越辽阔的水面上,蜚云塔给人的感觉就是汤汤澧河褐色泥水中的一根巨型中流砥柱!

        壮哉,蜚云塔!美哉,蜚云塔!

图片发自App

(图案设计——《澧州蜚云塔图案》)

        蜚云塔取名典雅,含“蜚声祥云外”之意,一直以来列为澧洲“外八景”之一,百姓广为传颂,文人墨客游览赋诗,官府写入志书,为啥呢?因为蜚云塔壮哉美哉,是澧州至宝!

        澧州人盼望修塔近两百年,塔修造后至今,恰好也是近两百年,四百年来,宝塔一直是澧州百姓的信念和寄托。建蜚云塔,寄托澧州人民“皇图巩固”,“永远光昌”的美好期盼;塔造成之后成为澧州“人士延芳揽秀,争自濯磨,人材蔚起,绵绵弗替”之祝愿的象征和载体。

        民谣经年流传,大家都在祈祷世上的风水轮流转,这本身就顺应了民众的期望。蜚云塔在继续挺立,民谣和故事会继续流传,澧州人的幸福也会长长久久。

        蜚云塔啊蜚云塔,你的阅历和记忆足以使澧州更加深厚而臻美。

        如果你亲自到澧州城来看看蜚云塔,听听朋友们的介绍,你还会了解到孟姜女、屈原、车胤、李群玉、李如圭、杜牧、范仲淹等一系列古典人物的传说和轶事的。当你来时,我想,澧水河上的清风明月,会给你水墨画一样浮想联翩的美好意境。

                      2015年8月23-25日


二、【 发现美 挖掘美 创造美】

      ——黄稻谷子《壮哉 美哉 澧州                        蜚云塔》赏读

                  文    乡里人氏

        人们常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读黄稻谷子《壮哉 美哉 澧州蜚云塔》一文,我倒是觉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初步具有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为什么这么说?还是从蜚云塔说起。一般来说,古塔的修建之处,要么在山顶高处,从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得到,给人一种“仰止”的感觉;要么在城郭中心的平畴之地,忽地拔地而起,有“兀然”之意。文人墨客登临塔上,总免不了四望佳境,把酒临风,欣然为文赋诗。而蜚云塔却与众不同,既不在山顶,也不在城中心的平畴,而是修在了离城数里之外的澧水沙洲上。

        “俯瞰澧州大地,武陵由西向东,渐趋低俯,欲与洞庭相亲;洞庭则由东而西来,让土成洲渚,以退为进;两者之间就是辽阔的澧阳 奔赴’,然后涌入洞庭。这里确实是一个山水跌宕变异之所在地,山川归流走龙蛇,所以澧州先人选择在此修建宝塔,‘以壮形胜’。”

        这是文章在分析研读了《续修蜚云塔碑记》后得出的结论:蜚云塔是古人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选址于此修建的,这塔,是“壮美”的!

        以下的文章则因势利导,采用“层层剥茧”的方式,一步步挖掘与阐述了蜚云塔的“造型之美”、艺术之美与“责任担当之美”。

        不仅如此,文章还从整体到局部,细致地描绘了塔底基座八个力士的形象,盛赞那浮雕的力量之美。

        有人说,如今是一个“读图”时代,很多人爱看照片、视频之类的东西,更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不少人没有整块的时间去进行深入的阅读与思考。黄道谷子也可能是基于此,也可能是近年来潜心钻研剪纸艺术,虽无师,倒也自通地能用那把剪刀弄出些好看的图画来。于是,他经过反复地琢磨,为他的文章配上了五幅(组)剪纸,这些图,各有特色,能加深人们对蜚云塔的印象,使之显得更加可爱。

        让我们看看吧:

        第一幅,祥云缭绕宝塔,给人一种飘逸感;

        第二幅,大力神,那拙朴的形象让人感受到力量之美;

        第三幅(组),八个大力神围着宝塔,似尽力在保卫这古人两百年前的杰作,也许蜚云塔历经二百年风风雨雨依然挺立,就是他们护卫的原因吧;

        第四幅(组):蜚云塔分色设计稿,作者用橙、红、蓝、赭、绿等色试着设计了八套方案,当然,还是第一幅图的样式,也许是让人们进行选择的吧;

        第五幅:波涛中的蜚云塔,表现了宝塔在滚滚洪水中巍然挺立二百年的雄姿,读之,觉得有着很强的厚重感。

        就这样,或飘逸,或拙朴、或厚重,作者对蜚云塔进行了再创作,也就是说,作者在发现美、挖掘美之后,还不尽兴,而是进一步地用剪刀这一家家都有、人人都会用|简单工具,以特有的方式创造了新的——美。

                              2015年9月18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美哉,壮哉,澧州蜚云塔》及其赏读《发现美,挖掘美,创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