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的碎碎念:生存、学习和其他

而自己逐渐意识到学习的必要性,是在写东西或评价一个事物时,永远都是这些视角,翻来覆去也都是这些角度,连自己都觉得没劲了。

连带地是要说说手机碎片化阅读带来的伤害(当然,除了伤害还有莫大便利,但这不是本文重点),因为碎片化阅读耗费很多的时间,但到最后系统性的、权威性的知识却很难通过这种蜻蜓点水的方式习得。前几天为了做一个陌生领域的PPT,花了一两天时间从网络百度资料,最后才弄个大概差不多的,并且到最后才发现也没有真正找到权威的资料,那些权威的资料还是需要从网络上专业的数据库获得,或者去图书馆找到专业文献来查询。写这些不是为了突出自己的辛苦,而是那两天绞尽脑汁后才发现,这样的学习好像很久已经不曾有过了,但经历这样的学习痛苦后得来的知识让人感觉很踏实,至少够应付一阵子了,未来还有哪些分支待深入研究,也有方向了。由此也反思我日常注意力所及那些不痛不痒的学习,其实有时候真的是浪费时间,如果学,就真的下苦功,古语说:梅花香自苦寒来。如果没有学习任务,自己就阶段性地制造一些学习任务,这样才不会”老年痴呆“:)

这时候,再回忆起上大学时每每泡图书馆,骑车到风入松等书店看书,那时候看起来苦,但是也乐此不疲。世间知识更新就是一茬一茬的,不学习就很容易变成门外汉了。如果不学习先祖前辈们积累的优秀经验,再不谦虚向后学学习,还倚老卖老地“指挥”年轻人,那就是很可笑了。朋友们,人到中年,不知道您会不会有这个触动?

以上是学习方面给自己的触动,另一大触动是关于生存的。某天和妈妈聊天,她说了一些话,大意是你自己要养活自己,“养活”两个字按理说不陌生,但是年少时这两个字是没份量的,才发现年少轻狂的自己好像从来没有在找工作时把这个作为一个目标,而觉得挣钱养活自己是太简单的事情,人不能是为了养活自己才去工作,而是为了某种理想、情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一定的时候“上有老,下有小”,有的时候的抉择,就真的会变成把一家人的吃喝拉撒、衣食住行,看得很重,然后才是其他,因为这是沉甸甸的责任阿。养家糊口这句话以前是“鄙视”的,甚至会觉得和自己不沾边,但至少到现在,会觉得这些都是自己应尽的责任。生存,就是如此现实。

那回到当下往前看,以前理想主义的自己又是做错了么?也不能这么说。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因缘条件之下做不同的事情,心安就好。

偶尔会想起过去两次户外经历带来的冲击。一次在xizang墨脱,天黑后我们一伙人行进在半道,被困在一个塌方后没路的山岭上,低头下面是万丈深渊,不敢再走半步,后来是当地的民兵赶来救援,拉了助力绳子,我们扶着绳子,拽着他们的手,才敢走。那一刻不信佛的自己口里默念着菩萨,心静如水,每一步都很专注小心,没有害怕,或者说那种全神贯注的走路把害怕遣除了。

另外一次是在广州的某座山上,上坡时一座山坡太陡,同伴拉了助力绳子,大家挨个向前走,到自己的时候,回忆起墨脱的经历,就一手扶绳子,低头脚步配合,专注地走。

这两个经历如此深刻,因为在那一刻,会发现心变得极端敏锐,感知度是不一样的。

之后几年在某次七天禅修之后也曾经出现类似的情况,会短暂觉得心变得清明,对外境感知得更清晰。

推广到当下,想对自己说的是,不管是生存还是理想主义的生活,无论在哪里,做什么,能告诉自己的是:尽量全然地活在这个当下吧,打个比方比如专心致志地吃饭,吃饭也有功德。心变得清澈清明,则外物怎样纷扰,都不在话下的。一些情绪,一些人事物磨合碰撞的纷纷扰扰,也是这样。

专注、集中,看好这颗心,则无论做啥,都是在为生命增添光泽,否则,无论我在哪里做什么,都是浑浑噩噩。

愿减少浑噩,更清明, 与大家共勉。

不知道这些会不会让灰暗的冬夜变得温暖和有希望起来呢?希望如此。

图片:薛斌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到中年的碎碎念:生存、学习和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