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学习“五字诀”

高效学习“五字诀”——博学之, 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学习,方法很多,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古人云:“博学之, 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实,不仅仅如此,我认为学习,应是学→问→思→辨→行,这五个步骤,这才是学习应该经历的五个环节。

1、学:依托学案,自主预习

此环节对应“博学之”。古人讲“博学”,是广泛地学习的意思。“博学之”就是求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求学的兴趣随之而消亡,博学就成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求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成为求学的第一阶段。我们指导学生课堂学习要广泛的占有材料,自主预习;课外拓展要广泛地涉猎古今中外的名著。这与古人的学法异曲同工。

学习过程重视预习指导,是尊重学生自主学习体验的体现,也是学习过程凸显以学生为主体理念的体现。重视预习方法的指导,探究预习内容的容量与深度,对于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探索自学方法,至为重要。它符合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指导思想,它最重要的内涵就是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指导学生发现真理。”所以我们是非常重视自主预习环节的学习的。而自主预习环节是在导学案的指导下进行的。

导学案是学生高效学习的路线图,也就是说,导学案其实是教师优化课堂教学的文字呈现。学生在导学案的引领下,自通教材,完成导学案上的具有启发性的导学题目,自主检验自学效果,找疑难,找不足。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准备。预习自学过程的管理,首先也主要是通过培训小组长自主管理,确保每个成员充分预习,并找出需要课堂讨论的问题。其次是任课教师通过批阅导学案把握学情,并在课堂上反馈导学案的落实情况。

2、问:目标引领,质疑问难

此环节对应“审问之”,古人讲“审问”,就是仔细认真地询问。“审问”是求学的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

清代学者陈宪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狄德罗说,质疑是迈向哲理的第一步。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周光召说,怀疑精神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这一质疑问难的环节,是在明确的目标引领下进行的。学习目标是课堂学习的方向盘,每节课由学生板书在黑板的右上角,学习目标要按照新课程三维目标准确设定,整节课都要围绕目标达成展开,讨论、展示、点评、总结都要体现目标。目标要求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教师要激情解读目标,明确学习的重难点,老师对目标的解析要具体,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注意。目标明确了,然后围绕目标开展学习活动,学习效率才能真正提高。不管哪一科的学习,一节课的学习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

学习目标明确了,如何才能达成目标?由目标出发,阅读文本,你发现了哪些问题?这个时候引导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质疑问难,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非常重要。

3、思:分组合作,讨论解疑

此环节对应“慎思之”,是求学的第三阶段。古人讲“慎思”,就是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

本环节的实质是学生之间思想与思想的交流和碰撞,由此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综合信息的能力,和合作共赢的意识。学科组长组织小组的每一个成员积极参与,讨论自学中遇到的困惑,讨论将要展示的内容,老师也要深入小组参与学生讨论,及时发现问题,了解学生进程。这是具体实施兵教兵策略的重要一步,为了防止假讨论或不讨论,一是老师要深入小组参与讨论,二是学科组长要安排本组讨论任务,控制讨论节奏,安排组内兵教兵。从而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思考、拓展,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这个过程,成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长作用的发挥。小组长必须由A层学生担任,针对疑难点,小组长要主动讲解自己的认识,并组织组内其他成员发言交流。所以,针对小组长的及时和多样化的培训,非常重要。

4、辨:展示点评,明辨升华

此环节对应“明辨之”,“明辨”为求学的第四阶段。古人讲“明辨”,认为学是越辨越明的,不辨,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

这一环节不但在训练学生口才的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自信;而且还随着展示、点评、补充的推进,带动学生深入思考。

为了更好地实施自助与互助学习的兵教兵策略,我们参考学生成绩把学生分为ABC三层,B层C层展示,A层点评拓展。展示分书面展示和口头展示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前后黑板。展示的内容主要是重点、难点、易错点,规律、方法、小窍门。展示过程中,其他学生要认真对照自己的学案进行修改完善。并针对疑异处做好点评论辩的准备。点评不是重复展示者的解题过程,首先判断对错,对于做错的要改正,对于做对的,若还有更好的方法,可以补充更好的见解,点明解题思路和解题关键。点评质疑是深挖教材生成目标的关键。质疑不同思路、不同方法,点评思路,总结规律。每个学生点评结束都要问一句“同学们都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还有补充吗?”目的就是引导大家质疑争辩。老师要在点评过程中进行即时性评价,对生成性问题和重点疑难进行启发、引申、拓展、追问,对知识进行深化、提升。老师的即时性评价,一评知识,二评过程方法,三评情感态度及肢体语言、声音是否洪亮、语言表达是否得体恰当。从而使知识和理解都得到升华。

5、行:测评反馈,教学相长

此环节对应“笃行之”,是求学的最后阶段,古人讲“笃行”,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目标明确、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我们的目标就是通过测评落实应用。

测评反馈包括两种方式:一是当堂检测,二是专题检测或单元检测。当堂检测是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反思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深化。检测方式灵活多样,可以书面检测,也可以口头检测,可以老师检查,也可以学生互查。

专题检测或单元检测,既是考查学生的落实,又是对教师教学的反馈。通过不同形式的测评反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这五个环节向前延伸到课前预习,向后延伸到课后训练。是继承中的创新。是实施高效课堂的基本环节,但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课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调整。

90多年前,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为培养再造共和、振兴民族之人才,创办了国立广东大学,其后更名为中山大学。彼时,孙中山手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以为校训,这也成为他继承传统教育理念而赋予时代性、革命性内容的新教育方针。

        写下十字训词后他旋即北上,五个月后病逝于北京,“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成为孙中山的遗训,也成为中山大学在各个时期始终遵循的精神信条。

        中山大学的十字校训,出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之”,就是要广博地学习,不但学商道,还要学文道,学科技之道,学管理之道等;“审问之”,就是要不懈地追问和探究知识的疑难、未知领域;“慎思之”,就是遇事要谨慎思考,权衡利弊,慎重抉择;“明辨之”,就是要清楚地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等;“笃行之”,则强调切实地身体力行,知行合一,理论要与实际联系,不能只说不做。这十字箴言,涵盖了学、问、思、辨、行五个环节,不仅是一种治学修身的方法论,更是一种修己为人的世界观。它不仅强调修习学问要不断求索、循序渐进,更将治学的最终归宿放在笃行学问、传道济民的社会责任上。

        中山大学的办学历史,可以溯源到广州格致书院,这是19世纪著名的教会学校,由美国长老会传教士哈巴安德医生于1887年创办。1907年,该学校改为岭南学堂,开设医科,最终成为岭南大学。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曾表示“中国必要几百个岭南大学,造成几十万或几百万好学生”,而且学生学成之后,要“专心做一件事,帮助国家变成富强”。1924年国民党一大后,孙中山倡议在广东设立两所学校,一是黄埔军校,一是广东大学,以一文一武的学校模式,造就“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为世界服务”的人才。其后,国立广东大学甫一创立,孙中山便寄予殷切希望,申言“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希望通过教育“为国家奠定基础”。同年11月11日,广东大学落成典礼时,孙中山手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作为校训,从此奠定了这座岭南学府的精神根基。

        在这前后,因为时局的动荡,先是岭南大学校址几经变迁,从沙基金利埠到四牌楼福音堂,再到花地萃香园,1900年又迁往澳门,1904年将永久校址设在距广州城东南十里的康乐村。再是因战火频仍,岭南大学1937年南迁至香港,中山大学1938年迁至云南澄江,其后它们又次第迁往粤北山区,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才得以重返广州。颠沛流离之中,诸多学人不忘初衷,矢志教育,以坚忍的意志书写着中山大学的每一次华丽绽放。

你可能感兴趣的:(高效学习“五字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