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高层次视角-外部环境

我给我的弟弟打电话,只是为了听听情况,打个招呼,因为我很在乎“家庭关系”。 我买健康食品,因为我认为“健康与活力”很重要。

较高层面的思考都具有类似的功效:你只要用心想了,列出了清单,就自然而然地提升了自觉性,想法也会变得更成熟。 

当我们想迅速了解一个人的时候,会尝试从不同角度了解他的三观、综合实力,而往往我们没有长篇大论的机会,也不需要过多这样做,我们可以就核心原则展开讨论,往往也能看出端倪。比如,对待工作和生活的愿景能看出你当下对自身的要求,以及你未来增值上升的空间,反之亦是如此;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促膝长谈,针对一些核心问题询问核心的原则,就能看出彼此的视角的层次,由此就可以推测出许多方面。

这很类似你手中有一副烂牌,你期待将它打的更好,而事实是你乱出一通,但凡你想赢,你都不会这样做。

从概念和逻辑上讲,你决定采取什么行动,应该与你在较高层次的追求相一致,它们应该是自上而下达成统一的。

看待事物,由简入繁,逐级向上,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符合我们对事务的认知规律。要想确立更高视角,挑战更高难度的任务,首先需要你在较低水平获得掌控,如果你相信自己的执行力,再处理比较棘手的任务就更有积极性。 

对于许多刚确立的项目,你可以不用做过多规划,因为许多观念没有实际经历无法构建!并且,不以实际经历为依据的想法也不够现实。

无论是小时候学习自行车,还是现在学习开车。刚开始,你需要做的仅仅是多多尝试,多多锻炼,方法技巧很重要,但如果只是听别人讲,没有实际经历,那也是隔靴搔痒。一旦你开始有了掌控感,能让车子走起来并尝试不同路段,你就有了稳定的认知,可以确立进一步的行动规划,你可以进一步了解车子其它功能、去繁华街道开(骑)车来让“熟练开车”这一项目更加稳固真实。

于是,接下来,你开始以高层次视角来看待开车这个技能,“你打算在未来充分尊重开车这个行业,因为司机没有想象那么简单,并且开车始终关乎你的健康,为了未来更好的保护自己和家人,我会尽量的自己开车多多锻炼,而不是坐别人的车,不利于保护自己和家人。”

由此而来,你根据个人真实的经历开始尝试构建高层次的愿景和原则,这些一定是在你有真实体会和领悟之后变得更加成熟稳固。从意识层面变成理性、清楚的表达,通常必须获得丰富的经验,经受长期的考验,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在你对任何一个项目了解少,实践少的基础上,让你做全局性的统筹思考,必然是纸上谈兵。

在缺乏积极性、尚未全身心投入之际,就劝个人树立人生目标、让企业确立发展愿景,这样反而会造成不必要的压力。而先做出根本的自我(企业)定位,再妥善分配精力和资源,以支撑这个不可动摇的定位,才是运用高效模式、兼顾生活工作的正确办法。

外部环境认知——假象 

劝学篇:“君子游必择乡,居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从古至今,我们对待环境的看法始终如一,不谋而合。其实探究其真因,依赖环境主要是我们自制力不够。

主流观念是,我们为了更好的做事,需要把自己放在很好的环境之下,去减少个人因为懒惰而找理由拖延不做事。但,现实情况是,恶劣的环境无处不在,在山鸡变凤凰之前,你始终都要徘徊在草丛中,而不是始终妄想天空。即便搭载飞机飞向天空,你也只是一只山鸡。所以,明确核心之处不在于你的环境,而是你的真实能力。如果能力不行,环境就会成为新的借口。所谓好的环境要匹配真实能力,如果你腰缠万贯,创造怎样的环境都行,但在这之前,你就是在永无止境的修炼,锻炼各种适应能力。

干扰和打断原本就是难以避免的。当你能够熟练地、快速地分析处理突发事件,并学会利用各种零碎时间来完成行动的时候,你就可以在不同的任务之间敏捷地切换了。这就能体现个人管理的真实手段的有效性。

外部环境和PMC究竟有何关系?

破开假象——完全独立自主

环境改变人,造就人。

因此,很多人喜欢把自己放在一个严苛的环境中,利用外力来推动自己,但长而久之,也会排斥和厌烦他人的推动作用。

其实,说白了,自由需要付出自律的代价,没人监管你,反而对你提高了要求;而在外部环境中做事,可能公司、同事、朋友,都会推动你做事情,但少有的自我空间,也会让你失去自我,同事也会让你丧失真实的能力。

也就是说,环境带你更好成长的同时,让你无时无刻不去依赖它,当环境被破坏时,你就未必行。看来,坐在菜市场读书的确是本事,能在这种环境下锻炼出来,走到哪都能学习,这其实锻炼的不仅仅是心态,还有对当下任务的分类和排序,而不是因为在图书馆、在安静环境下我才能读进去。

个人管理过程中很需要独立能力支撑的事务,我们常常拖延,其实是“独立”的基础不够,也可以理解为,对于学习场景的依赖。比如,在教室学习,在书店看书等,在特定场景做特定的事,都是在利用外部环境来督促自己。

而终身学习大部分场景是家,如果一个学生在图书馆可以学习,但是在外面觉得环境十分不友好,很难学习,对环境要求很高,可以说,他的学习能力是很受限的,学习本就是渗透在生活中,体现在你的通勤中,走路中,和别人沟通中,体现在各个环节。如果你能让一个项目渗透在生活各个时间空间中,那么你肯定是学习的高手。因为这其中会考验到你的真实能力,他们不会因为外部环境不同而改变。

记得在大学,许多人会抱怨宿舍环境太差,这无可厚非,但这从侧面可以看出你对环境有很高依赖,至少我看来,我可以在宿舍完成许多基本任务,而这些基本任务也都决定了关键任务的进程,如果你真的想做事,你在哪都会致力于实现这个目标。从高层次视角来看,体现着不同的做事原则,“我走到哪都能继续做事,只要我想完成它 VS 现在不行,等有条件再去做”

你需要具备多重独立性:不过分依赖环境、创造环境、在群体中坚持自我、对事物有真实认知等。

即便是许多年长者,他们做不到多重独立性。

《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中谈及,独立自主,往后才能是“合作共赢”。如果在一个只有自己的环境下,你不能实现独立做事,克服自身从小即获取的依赖环境的特性,你会随波逐流,很难在一个群体中坚持自我;而群体本就容易存在群体效应,从众心理油然而生,这会继续为坚持自我提升难度。

刻意依赖环境看起来成果是好的,不过一定程度上也是在毒害自己的真实能力,降低了对自身的要求

许多高中的老实孩子到了大学开始为何会反弹?道理很浅显,但背后的本质问题却很少有人意识到。即:你想通过外部环境改变自己的某些行为,可能会起反作用。真正的改变,首先要具备多重独立性。因为这可以体现并锻炼你的真实能力。

比如我自己在家戒游戏就是一个经历,老是玩,因为太自由了,到了学校转变了,但我后来认识到这未必是好现象,如果不能独立控制住自己,沉迷游戏会持续发生。还有许多同类,在家控制不了,但去了学校发生转变的事情,都可以说明我很依赖学校的课程和制度等限制条件,而失去了很多真正自我管理,自我觉察的机会。

由于意识的转变,我在大部分不同场景,不同环境基于项目的特性可以分配不同的任务,持续维持项目进度,有了这种能力,做事就会比别人更快,更高效,同时对环境的要求更低。

这里只是从环境角度分析,推理出个人需要具备的多重独立性,以实现更好的个人管理,不对环境本身的具体作用做分析评价,请理性看待。

你可能感兴趣的:(4.2-高层次视角-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