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推进乡村振兴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经过多年努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创造辉煌,实现了量和质的“双提升”,到2022年底,全国建成高标准农田10亿亩,粮食产能稳定保障在1万亿斤以上,高标准农田面积稳步增加,质量逐渐提高,为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创造了有利条件。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继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建4500万亩、改造提升3500万亩,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沃土,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创造更多有利条件。本文就高标准农田建设如何推进从建设和管护两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是扩大建设规模,增添种粮农民的底气。2018年,我国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6亿多亩,占耕地面积不足三成。2018年机构改革后,农业农村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特别是近两年,每年建设任务由8000万亩提高到1亿亩。到2022年底,全国已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占到我国19.18亿亩耕地的一半以上。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将“小田”变成“大田”,将闲置生产道路及多余支毛渠平整填埋变成一条条纵横交错的机耕道和节水灌溉渠,方便大型机械规模化作业,也利于沟渠及时排灌。同时加紧腾退占用耕地苗木,保粮食种植面积,让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增量空间。近年来,笔者所驻村积极申报项目,争取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节水灌溉项目资金,集中力量平田整地、铺设渠道及排水管,先后完成3500余亩耕地高标准建设,铺设渠道暗管近10000余米,尚有2500余亩耕地预计年内建成高标准农田,目前可利用的土地增加了百余亩。自修建高标准农田后,耕地抗旱排涝、稳产增产作用发挥明显,农民种粮日子越来越好,也越来越有底气。

二是提高建设质量,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在2022年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2030年规划建成12亿亩高标准农田的基础上,加快把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同步改造提升超过使用期限的已建高标准农田设施,稳定保障1.6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按照《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从2023年起,启动已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每年平均改造提升3500万亩高标准农田。通过改造提升,解决已建高标准农田设施不配套、工程老化、工程建设标准低等问题,进一步提高农田基础设施和耕地地力水平。同时,坚持良种良法良田配套等措施,大力推广间作套种,不断提高复种指数和土地综合利用水平,持续改良土地质量,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三是加强管护,形成高标准农田长效管护机制。一方面,探索制定高标准农田管护制度,明确管护责任和具体要求,保障管护资金来源渠道,逐步建立健全多方参与、责任明确、协调顺畅、保障有力的高标准农田管护机制。组建县乡村组四级网格长管护队伍,实现“网格长”全覆盖,由网格长负责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的日常清淤、应急维修、垃圾清理,确保负责管理的标段设施完好、良性运行。 另一方面探索建立项目建设与建后运维有机衔接机制,由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标准,并制定运维考核标准,建设单位对项目全生命周期负责,确保工程长效良性运行。同时,可探索引入财产保险,发挥商业保险在事前评估、事中预防、事后赔偿方面的功能作用,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最后一公里”保驾护航。总之,加强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要把握权责明晰、运行有效的原则,指导建立日常管护和专项维护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同时,完善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高标准农田管护的政策措施,保障管护主体合理收益,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扎好高标准农田长效运营“篱笆”。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各地要立足国情农情,合理利用中央财政下达的农业相关转移支付资金,提前谋划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坚持新增建设与改造提升并重的原则,补齐土壤改良和农田灌排设施短板,着力将我国基本农田全部建设成为高标准农田。

你可能感兴趣的:(聚焦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推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