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人性的涅槃与救赎

《复活》封面

                  前 言

社会和一般秩序所以能存在,并不是因为有那些合法的罪犯在审判和惩罚别人,却是因为尽管有这种腐败的现象,然而人们仍旧在相怜相爱。

按理来说,黑与白相对,黑暗的反面是光明,但人性总有一些无法界定的灰色地带,我们来回游在难以用标准评判的世界,人性的判定从来不是是与非的关系,我尊崇我内心,我用道德约束自己,我用良知警戒自己......

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复活》里的男主人公便是如此,当良知坠入深渊,当纸醉金迷是常态,保持清醒是难得的。索性,他于深渊中拉了自己一把,良知战胜了罪恶,获得了宽恕、自由和爱。

              故事梗概

玛丝洛娃原是一个农奴的私生女,她天真,善良,真诚地爱上聂赫留朵夫。但这个腐化堕落的贵族少爷却诱奸了她,把她抛弃,使她陷入种种悲惨遭遇,最后沦为妓女。

妓女生活使她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她再也不相信什么善了。于是拼命吸烟、喝酒,麻醉自己。一次被诬告谋财害命,关进监狱,”并被昏庸的法官判处四年苦役,流放西伯利亚。

在审判玛丝洛娃时,正巧聂赫留朵夫做陪审员。当他认出她时,良心受到谴责,想通过拯救她以赎前罪,并准备和她结婚。

玛丝洛娃在聂赫留朵夫的真诚忏悔和关怀下,消除前怨,逐步恢复过去的爱情,重新唤起埋藏在内心深处的美德,自动戒了烟酒,为了不损害聂赫留朵夫的名誉地位而拒绝与他结婚,而与另一她心爱的犯人西蒙斯结合,从而走向“新生"。

聂赫留朵夫也放弃贵族生活,把土地分给农民,与上流社会断绝交往,虔诚信奉宗教,相信《圣经》中说的:“人不但不可恨仇敌,而要爱仇敌”,认为这是克服种种社会罪恶的做法。

              金句摘抄

1.如果爱一个人,那就爱整个的他,实事求是地照他本来的面目去爱他,而不是脱离实际望他这样那样的......

2.要永远宽恕一切人,要无数次地宽恕别人,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无罪的,没有一个人不需要宽恕,因此也就没有一个人有权力去惩罚或者纠正别人。
3.他觉得自己没有办法解决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罪恶,后来,他在《圣经》中找到了答案:人不但不可恨仇敌,而要爱仇敌 。
4.人性中可怕的存在着兽性,如果这种兽性没有袒露出来,而是深藏在所谓的诗意外表之下时,则更加可怕。
5.我们活在世界上抱着一种荒谬的信念,以为我们自己就是生活的主人,人生在世就是为了享乐。这显然是荒谬的。

                  感 悟

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的可贵和伟大,不仅在于他的救赎,更在于他踏上救赎之路前做出改变的决定。

作为有幸出生在稳定的上流社会中稳定的一员,聂赫留朵夫享有稳定的地位,拥有人们眼中祈羡的尊严、价值、坦途,和一个上层的社会生活圈。

当时,哪怕他做了错事,也可以不用承担责任。他只需要随波逐流,便可以过着那个时代别人眼中幸福享乐的生活,过完他的一生。

聂赫留朵夫的可贵在于觉醒和选择,在于勇敢地认错和救赎。他并没有依恋已经享有的优势,而是勇敢面对,做出的选择,做出的改变,无形中也在推动社会的进步。

救赎玛丝洛娃的开始,也是善良的聂赫留朵夫心灵救赎的开始。在救赎的路上,他享有了真正的幸福。他的人生,由此打开开启新的格局,开启新的境界。

虽然男主人公达到了灵魂的“复活”,可最后的结局却并不完美。主人公依然保持着压迫阶级与生俱来的劣根性。对于整个社会与根深蒂固的阶级矛盾,背叛阶级的个人只不过是杯水车薪。

况且,涅赫多夫直到小说结束,都未能真正摆脱贵族阶级身份认同,虽然上文所述,在他的故事中可以看到各种对现实的批判,但其行为本质依然没有真正的升华。所谓对社会问题的批判,只不过是来自上帝视角的客观评价,而非书中主人公的主观意愿。

正如很多评论家认为《复活》在人物性格的转变上过于苍白无力一样,由托尔斯泰本身时代局限性带来的解决方式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把改变社会的希望寄托于宗教,寄托于上帝的博爱与和自我宽恕,无疑是消极的逃避与不切实际的奢望。

正如能拯救自己的唯有自己,而能拯救社会的是能够改变社会的群体,太过理想化的人格与对统治阶级自我觉醒的幻想,使涅赫多夫,乃至于托尔斯泰自己,都最终未能成为那个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的英雄。

或许,主人公与社会真正需要的不是“Resurrection”,而是“remake”。

你可能感兴趣的:(《复活》人性的涅槃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