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林悟道《韩非子-安危》 第十三章 轻法国危

红林悟道《韩非子-安危》 第十三章 轻法国危

红林悟道《韩非子-安危》上一章韩非子主要讲了如果国家律法虽顺应客观规律但民众却无法自觉自愿的接受,而国家又强制执行,这就是“废自然”,法虽顺道而不会长久。自然与顺道,在韩非子看来显然是“自然”为重,“顺道”为次,这里的“自然”是民众所望,而这里的“道”侧重点是君道,是君主所望。从韩非子的思想看,当然最好是君主所望与民众所望是统一的,但现实却不是这样,往往是君主所望高于民众所望,也许从国家战略来看,君主之望无法达到与民众之望的统一,民众还一时无法理解君主的战略意图,在帝制时代君主之望也许根本就没有与民众之望统一过。问题就出在这里,韩非子的美好希望是这两者能完美统一起来,但现实是无法统一,帝制时代的思想与社会制度无法实现这一步,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只解决了“依法治国”的思想学说,却没有解决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问题。

这个问题直到新中国建立,经过七十年的探索与奋斗,我们才真正找到了解决办法,“三个代表”的提出,就是韩非子“废自然,虽顺道而不立”之问题的解决办法,“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思想就是“自然”的民众之望的表达与表现。依法治国是治国之策,首先要有法,才能依法,要有法就要立法,立法的目的是什么,为谁立法,这是根本。“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回答了这个问题为民立法,为民立的法,民众自然会自觉自愿的接受,这就解决了“自然”的民众之望,“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一思想解决了国家律法“顺道”的问题。“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更是将“自然与顺道”完美的结合起来,一切以人民为出以点,以人民利益为重。韩非子在这一节中说“废自然,则上不能安”这一句就是“民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意思,国家律法是君主意志的体现,也是君主行使君权的依靠,如果民众不愿接受而君主强制执行其结果就是“覆舟”。

我们在前文说过“枉法”的目的就是“循私”。如果国君不具备为君之道,将自己的地位与思想降到和普通百姓一样,由一国之君变为一介平民,则贪心必起,再借君权国器,就是韩非子所说的“上以无厌责已尽,则下对‘无有’”意思就是君主以永不满足的贪欲去搜括已被搜括尽的民众,民众就会回答说“再也没有了”。君主是一国之君,是国家财富与资源的拥有者,但一个像韩非子所说的贪君显然没有看到君主这样的权力,而把自己看成了一介平民,害民只为占有具相的财物,而放弃了无相的君道。按佛家的说法就是“住相”了,虽有福德却是有限且不长久。君主“不住相”不贪具相的财而追求无相的为君之道则福德无量。君主贪得无厌,压榨民众于穷尽,结果就是“无有,则轻法。”意思是民众一无所有,就会轻视法令。没有了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何来的乐生重死,民众自然会轻视法律,不能给民众带来财富与幸福的律法民众为什么要重视呢?我们在前文说过国家律法的重要功能就是保护民众的财产,如果君主压榨民众的财产,这样的律法就是一纸空文,既没有权威,也没有权力。民众会将律法确定与赋予的权力看成“恶棍”,只是服务于暴君的恶法。

民众轻法的恶果就是“法所以为国也,而轻之,则功不立,名不成。”意思是法令是用来治国的,一旦被轻视了,君主的功业就不能建立,名声就不能获得。民众轻法了,律法就没有了权威与力量,民众的行为就会失去约束与规范(当然,首先是君主违法,君主的行为突破了国家律法的限制与约束),社会就会失去秩序陷入混乱,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君主还怎么立功成名,显然是不可能的。

【上以无厌责已尽,则下对“无有”;无有,则轻法。法所以为国也,而轻之,则功不立,名不成。】

我们常讲“哀莫大于心死”指最悲哀的事,莫过于思想顽钝,麻木不仁。“心死”之后呢,就是鲁讯先生讲的“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值的称道的是中国人每一次都做到了“在沉默中爆发”,这就是我们祖国与民族生生不息的原因。

你可能感兴趣的:(红林悟道《韩非子-安危》 第十三章 轻法国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