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1和自我2共同协助与成长^_^

图片发自App

提摩西·加尔韦对自我的定义:
使用内部评价体系的人,他们做事情时,常是在自我2的领域内,也就是在潜意识和身体层面;使用外部评价体系的人,做事情时,常是在自我1的领域内,也就是在意识和头脑层面。

寓言故事里的老人是成功的,使用外部评价机制,转换成内部评价机制,达到了驱赶小朋友吵闹的目的。
想起了梁宁产品思维里面卖音箱的故事:
Sony准备推出Boomboxes音箱,他们召集了一些潜在的消费者,组成焦点小组,来讨论这个新产品应该是什么颜色:黑色还是黄色。
经过这一组潜在购买者的讨论,每个人都认为消费者应该更倾向于黄色。
这次会议后,组织者对小组成员表示了感谢,并告诉他们,在离开时,每个人可以免费带走一个 Boomboxes音箱作为回报。他们可以在黄色和黑色之间任意挑选,结果每个人拿走的都是黑色音箱。

人为什么口是心非?用户研究到底要怎么做?
因为人会基于自身所处的角色、所在的场景和个人的认知判断,选择性地说一些他觉得正确的话。
但是,梁宁认为在这个场景中所谓“正确的话”,并不代表这个用户真实的选择。
调查的就是用户的意识层面,而这个意识层面,并不是太有说服力。
“一个产品如果引发用户启动意识,让用户思考,某种意义上,就是在推开用户。
为什么?
因为,意识即防御。”

1.驱使着人们做事的,有两种动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以内部动机为主的人,使用的是内部评价体系;以外部动机为主的人,使用的是外部评价体系。
2.使用内部评价体系的人,更在乎的是内在感觉;使用外部评价体系的人,更在乎的是评价、认可、数据和金钱等。
3.使用外部评价体系时,谁控制着评价标准,谁就控制着你。

武老师最后提醒:
你是不是遗忘了自己的内部动机,而迷失在各种各样的外部动机中,无形中被别人掌控了?
所以,提醒大家一句:莫忘初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我1和自我2共同协助与成长^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