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数字技术推进文旅发展

关键词:文化产业;数字技术;文化消费;人工智能;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必然选择。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宗旨,以优质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为目标。2020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出台和实施,意味着国家从顶层设计明确要求推动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融合,为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从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将文化产业纳入国家发展计划,到党的十七大将文化产业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再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中国文化产业开始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推动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坚定文化自信,深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贯彻新发展理念,破解目前存在的创新动力不足、有效供给不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和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问题;要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在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的基础上,坚定不移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形成“内循环”与“外循环”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而数字技术的融合应用是驱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

  数字技术是指借助一定的设备将各种信息,包括图、文、声、像等转化为二进制数字后进行运算、加工、传送、传播、还原的技术。主要包含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和5G技术等。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产业是指将数字技术应用于文化产业的内容创作和生产,赋予其强劲的“生产力”和“生命力”。数字技术拓宽文化产业的传播渠道,进一步提升其“能见度”和“表现力”;激活交易和消费领域,增强其“延展力”和“附加值”。因此,数字技术对文化产业的全面赋能,成为文化产业提质增效的新动能、转型升级的新蓝海、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重构裂变,催生新业态。数字技术应用于文化产业,必然带来新的物理载体、新的产品形式和新的商业模式,从而产生新的行业细分,改变传统业态,催生新业态。新业态在数字技术的驱动下加速产业的整合和重构,使传统文化产业发生裂变,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

  一方面是指借助数字技术对包括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和文化娱乐等传统业态进行升级改造,推动数字出版、数字视听、数字图书馆和博物馆等新业态的形成。就这个层面而言,数字技术对传统文化产业的赋能并非简单地把线下的东西照搬到线上,而是利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区块链等技术,将原本静态的图文以感官可触达、播放可控制和内容可选择的图像、文字、声音和视频等多种方式即时且精准地呈现。

  另一方面是依托“数据+计算力”等高新技术创造出全新的产业业态,包括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直播和短视频等。这种全新的业态与互联网思维深度融合,赋予文化以新的内容和盈利模式。如网红、直播等粉丝经济业态就是在用户思维的指导下,将创建品牌和粉丝养成融为一体,建立社群增强客户黏性,选择准确的营销时机,创新广告的投入形式,创造出全新的产业运行模式。

  优质供给,挖掘新潜力。文化产业高质量供给,不仅体现在文化生产力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上,也意味着在内容上的提质和供给上的增效。尤其是数字文化产业在经过了井喷式增长和泥沙俱下的野蛮生长之后,人民群众对精耕细作的高品质文化产品的需求日趋旺盛。文化产业本质上是一种内容产业,要始终坚持内容为王,中国5000多年的文化资源禀赋蕴藏着大量的好故事和优质内容,是优质文化供给的巨大宝库。

  随着高清显示、三维影像、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技术助力文化艺术展览的视觉传达,文物国宝真正“活起来”。如《清明上河图》的高科技互动艺术展,通过数字化的演绎生动地将原画高24.8厘米、长528.7厘米的鸿篇巨制徐徐展开,图中的船舶楼宇和每个人物的细微表情都清晰可见。同时通过短视频平台大量转发,让大家无须亲临博物馆,也可“走进”画中一睹文物的原貌。

  一方面将音频、视频和VR等技术融入经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名著的数字出版,使经典以更加平易近人的方式“走出深闺”,再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另一方面,网络文学发展迅猛,互联网创作凭借其开放性和低门槛的特性缩小表达鸿沟,激发了亿万草根阶层的创作潜力,为优质文化内容的供给聚合了多元的创作主体,有助于推进文化产品在生产端从同质供给走向多元创新,走向高质量的文化供给。

  创新消费,激发新活力。从需求侧看,随着数字技术和消费的深度融合,消费者不再满足于过去被动的消费模式,而是对“消费升级”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消费者日益多元的需求层次,促使创新的消费模式和商业模式不断涌现,激活了市场的活力,重构了文化消费生态。

  就消费模式而言,不同于以往被动的、单向的“输出—接收”方式,消费者更倾向于文化消费过程中的情感共鸣和体验至上。消费者主体性凸显,用户被赋予主动选取与自己生活方式和审美相契合的高品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体验的能力。同时,移动终端的普及、5G和AR/VR技术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和场景的约束。如平台直播和虚拟游戏等各种文化娱乐和艺术享受的过程,为消费者搭建场景,提供互动式的体验,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让文化消费变成具有记忆的、能满足特定群体情感的沉浸式体验。

  “消费升级”不仅体现在产品的品类和功能上,也在满足了人们生理、安全、归属和尊重的需求之后,更好地满足消费者自我实现的需求。社群营销大大增强了用户在文化消费过程中的参与感和即时互动性,加大了客户黏性,让消费者在文化消费过程中找寻到与自身爱好和价值观一致的圈层。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文化社区B站,潜心为二次元的用户服务,实时开启的“弹幕文化”满足了“00后”和“90后”用户彰显个性和实时交流的需求。

  精准传播,提供新动能。数字技术给文化传播带来的是一种内容生产和分发方式全方位的变革,是对原有的信息内容和传播模式进行颠覆性的重构。人工智能、5G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悄然将文化传播带入算法时代,即在文化内容传播的过程中先对用户的基本信息、个人偏好、浏览习惯和网络社交行为等数据进行分类、过滤、关联和推荐排序等计算和决策,为用户定制“个人画像”,再通过算法赋能内容生产,做到“投其所好”,输出真正“懂你”的文化产品。

  数字技术推动新闻聚合类平台的形成,造就一大批“算法媒体”。其中号称仅需5秒就可算出用户兴趣的“今日头条”作为算法媒体的先驱,正是通过“计算”用户画像、文章内容和环境等实现“个性化的内容推送”。其实现逻辑就是应用大数据技术对人、文章和环境这三个维度进行标签化处理,然后再对这三大维度下的各子维度进行匹配。例如根据环境维度下的地理位置、手机型号、当时天气和使用时间等维度,匹配用户画像后实时地推送当地的重大事件和新闻发布,如通知、通报、疫情、灾害等。这种精准推送策略,有效缓解了互联网时代信息过载的问题,实现了对推荐内容的准确预测和精准投放,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为文化产业的高质量传播提供新动能。

你可能感兴趣的:(通过数字技术推进文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