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感悟:你是众生,众生也是你

老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哲学家,老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对世界本源问题进行透彻理解,建立了属于我们华夏民族的哲学思想和智慧,告诉我们什么是世界的本原,告诉我们如何认识这个世界,告诉如何找到万事万物的规律。

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函谷关,老子浓缩自己一生关于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思考,为后世子孙留下了一份永恒的精神力量。《道德经》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短短五千多字,却字字珠玑,句句精辟,充满大智慧,它是我们中华文明的思想宝库,几千年生生不息。

老子《道德经》有着强烈的哲学思辨和实用主义,历久弥新,醍醐灌顶,每次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温故知新,百读不厌。从老子悟道的故事,我明白只当我们站的高了才能看得到,站的远了才能看得清,在术的层面解决问题,治标不治本,在道的层面解决问题,无往不利。

1.无中生有,相生相克

《道德经》全书“有”字出现约83次,“无” 字出现约100次,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老子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明确了“有无相生,无中生有”的道理,“无” 和“有”是互相依存相互转化的,以“无为”的姿态,让自己有所作为,以“无事”的方式,去处理琐碎繁杂的事物,以“无味”的标准,去品尝人世间的苦辣酸甜。“无为”不是指毫无作为、无所事事、消极避世,而是指不肆意妄为、不强加干涉、不强求结果。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向相反的方向变化是道的运动,示弱是道的运用。天下万物生于能看得见的“有”,而“有”却生于看不见的“无”。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即万事万物都会从无中产生有,从有中走向消亡,万事万物都会从困难走向容易,从容易走向困难。有”与“无”相互突显显,“难”与“易”相互促成,天下所有的事物达到了极端之后,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物极必反,老子告诉我们要逆向思维,反向求索,外方内圆,越想要什么越要从反方向去作用它。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这是本末的一种变化,以道为本,万物为末,生生不息。而万物内部都包含着阴阳两个对立的方面,它们在交冲中得到和谐。凡事对立又统一,阴阳生反复,世界之大,相生相克,循环往复而已。

2. 做人如水,厚德载物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滴水可穿顽石,汇流可载巨舟。老子观水悟道,才找到了为世间遮风挡雨的智慧。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做人应如水,能适应任何环境,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要像水一样,有宽广的胸怀,能包容万物,让自己有可塑性。

做人应如水,学会低调,以柔克刚,懂得变通,做人要为而不争就没有那么多烦恼。不为物质所累,不为利益所缠,不争利、不争名、不争功,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认为,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有智慧和通达。做人必须要了解自己,做人更要反省自己,做人要无我利他,尽量学会给予别人,利他就是利己。“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多听真话,别信假象,表面的现象和本质往往并不一致。

3. 物来顺应,顺其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以自然为法则 ,狂风刮不到一个早晨,暴雨下不到一整天,是谁使它这样的,是天地,天地尚且不能持久,何况于人呢。想要追求道就要与“道”相同,求德就要与“德”相同。

万事万物都在道的海洋里,做人做事必须要遵守“自然”规律,顺其自然,顺势而为,顺着规律去做,这才是极高的人生智慧,这就是道的终极秘密。

典籍如灯,照亮世人,道是先贤对后世最慈悲的叮咛,学道一日,悟道千里,得道一滴,翱翔万里。

人生天地间,当效法天地,敬畏天地,遵循自然,道自本自根,我们自己就是自己的根源,“天行健”,“地势坤”,“道”在前,“德”在后,遵循“道”,运用“德”,你是众生,众生也是你,你包容万物,万物也包容你。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感悟:你是众生,众生也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