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12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雖然不是孔子親自編定的書,是由孔子徒子、徒孫等共同組成的編纂團體,而我們目前也能透過《論語》來直接掌握孔子的思惟。


現在,要講《論語》第一章「學而時習之」,但是編纂團體為什麼要把「學而時習之」擺在首章?很明顯地,可能他們意識到這章能掌握到孔子最為核心的價值,並且也是在人類文明上極為最重要的資產。


首先,我們必須審慎探討「學而時習之」的「學」字。  毓老師(愛新覺羅毓鋆,1906年10月27日-2011年3月20日,1971年創辦「天德黌舍」,後改為「奉元書院」。)講:


「『學』,第一個意思,是『覺』也。第二個意思,是效法的『效』。覺悟的『覺』,屬於『知』,覺悟了;『效』,就是屬於『行』。簡單的說,『知』和『行』合一,才叫做『學』!你們現在對於『學』的觀念,可不同了。古人『學』的觀念,是『知行合一』才叫『學』。我們感覺自己很會講,『學』者,覺也、效也,這是古人解釋的。」(1995.10.02)


再按  毓老師的弟子許仁圖先生《子曰論語》指出:「從先進這章,可以看出『學』和『讀書』是有分別的,讀書不等於學。」


所以,按上述講法,《論語》的「學」字意含應該與現代所認識的不同。那麼,我們如果先看《國語日報辭典》對「學」字所下的定義,有五種:


(一)效法。如「猴子學人戴帽子」。


(二)求學問的所在。如「學校」。


(三)有條理,有系統,有組織的知識。如「科學」、「數學」。


(四)研究,揣摩。如「學習」。


(五)姓。


如果就上述五種解釋,一般人可能會認為「效法」、「研究,揣摩」比較接近本章的「學」字;但是本章的「學」字可能無法用上述定義,因為上述的意思只會侷限「學」字意含,也沒法深究其本義。


然而,要怎麼找出「學」字的本義呢?要發掘「學而時習之」的「學」字,還是得回到《論語》,就著《論語》文本逐一釐清「學」字本義。


什麼是「學」?《論語》中,孔夫子不會對「學」下一個明確定義,所以暫且只能假借其它例子先來旁推側引。


首先,如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論語.學而》)這簡單來講,是討論「倫常」,「賢賢易色」講夫婦之倫,「事父母能竭其力」講父子之倫,「事君能致其身」講君臣,「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