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说不要紧张这话原来是错的

语言的焦点有一个小秘密,即人的潜意识无法处理否定词。

比如考试前, 很多父母带着关心去提醒自己的孩子:“宝贝,今天不要紧张哦。”但“不要紧张”恰恰引发了孩子的紧张。正确的做法是让语言专注于正向意义。比如,家长可以对马上要考试的孩子说:“宝贝,放轻松哦,我相信你。”通过这样一句话将孩子的注意力引到“轻松”上。

这一点并非现代人的发现,早在《大学》中就有论述。我们知道,《大学》开篇讲的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这三个字特别有智慧。第一个“明”是动词,第二个“明”是形容词,“明德”就是一个人本身拥有的好的品德。这句话说的是,教育的根本就是把一个人本来就有的美好品德弘扬出来。

心学的鼻祖、明代的王阳明曾经给出“致良知”的方法。他说:“我们每个人的内在都是有良知的,如果你不去召唤它,它就在我们的体内沉睡。内在的良知就好像一个在人群里打瞌睡的人一样,等待着我们去唤醒他,否则他就一直在体内休眠。”

善用语言可以让人“明明德”“致良知”;不善用语言的人,则会引发矛盾,甚至暴力。这就像“黑洞”跟“发光体”,存在明显区别:前者的语言焦点放在了负面的地方,很难看到别人做到了什么,只关注别人没做到什么,极少给予肯定和鼓励。后者的语言焦点放在了正面的地方,他们会关注到一个人能做到的事情上,从不吝惜肯定和鼓励,并且相信对方能够做得更好,他们还能在你身上看到很多你自己都看不到的资源。

只看到“事”、看不到“人”是很多人的惯性行为,因为很多人就是这样被教育出来的。把人生的焦点全都放在事上的人,他的成功是有代价的,他目中无人,身边自然也就没有人,他的成功只是一些账面的数字,实际上,他的人生必定充满了孤独、劳累、凄苦。人在事先,是人的本能。事在人先,是人的本事!当我们去讨论人和事的时候,这一点就是人在事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对孩子说不要紧张这话原来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