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就慢速生活的每日仪式。”丨《简化》

​“请您把其中一些事情作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事项,赋予它们非凡的意义。这种做法能够使您真正地注意到它们,把精力聚焦在当下所做的事情。”——布鲁克·奥卡瑞丽,第一部分《仪式》,《简化》。

作者丨谢丹儒

来源丨最后一米阳光

封面来源丨卓越书单

“言简意赅”:多即是少,少即是多

作家海明威在《真实的高贵》中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始终相信,开始在内心生活得更严肃的人,也会在外表上开始生活得更朴素。在一个奢华浪费的年代,我希望能向世界表明,人类真正需要的东西是非常之微小的。”

众所周知,海明威对文字的精简是超乎寻常的。多一个字或少一个字,都不够好,错一个字或但凡有一个词词义是模糊不清的,那都算不得精简到极致。所以,很多人喜欢海明威的作品多于其他人的作品,读他的作品不会令人觉得疲惫,而是觉得爽快。

抛开别的不说,仅凭这一点就远超很多作家。我想,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新作者学习写作喜欢先研究海明威的作品的缘故吧?

言简意赅这个词,是在我上一份工作从一个小姐姐口中听到的。

小姐姐人很热心,而我也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尽可能的接触更多的人,并吸收他们所提出的种种建议或意见。我需要从他们那得到反馈,这样才能够更好胜任工作。

说来惭愧,当时的我还沉浸在动辄上千上万字的写作训练中。我认为,只有尽可能的把自己知道的都说出来,不论是否重要,不论是否相关,只要说出来了,字数足够多了,那我写出来的东西就是有“分量”的。

写完之后,我自然是迫不及待想要从他人那儿获得反馈。当然,不排除这里面“虚荣”的成分居多。

热心小姐姐便充当了我的第一个读者。

在对方看完我写的内容之后,我便满怀信心而又装作一副满不在意的样子,问她:感觉如何?

小姐姐略微思忖了片刻,问我:你自己觉得满意吗?

我隐隐有些不安,同时内心已经不再那么确定了,我说了一个模棱两可的答案:一般吧?

她看了我一眼,我知道她想看的是什么,她不过是想知道我是否真的在意批评。对此我早已习以为常,所以我表现得也很平常。

我在等她的评价,如果她泛泛而谈,我自然有自己的判断,如果她能够做到“一针见血”,我也愿意接受批评。

我没想到的是,她只说了一句,也正是这句话一下子将我多年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自信瞬间崩塌。

我还记得当时她深深的看了我一眼,才略微沉声的道:“言简意赅。”

这四个字掷地有声,可谓“一针见血”,如果说以前我还不确定,那她的这句话无疑坚定了我的怀疑。

是的,我很早便知道“多就是少”的道理,但我不确定。毕竟那么多作家,那么多的书,他们写的内容也好,书的厚度也罢,字数都不少,我也隐约感觉到和他们之间有着很深的一道沟横亘其中。过去我也只是觉得不对劲,不知道这道沟是什么,无疑小姐姐的答案如一道闪电般照进了这道沟,令我看清了这道沟的模样。

是了,就是言简意赅。

也就是从那时起,我便时刻注意自己的措辞造句,这样做的结果无疑是令人兴奋的。用尽可能少的话,尽快的说出自己真正想表达的内容,这样一来,无论是读者还是自己,想象的空间反而多起来。

我想,这就是“多即是少”的反证——“少即是多”吧。

简化的需求:“收藏癖”、“恋物癖”

熟悉我的朋友可能都知道,我是一个有“收藏癖”的人。

曾经我收藏最多的时候,收藏的杯子就有12个之多,香槟杯、红酒杯、咖啡杯、玻璃杯、陶瓷杯、白酒杯、茶杯……即使现在,我身边也由最初的2个变成了5个。

我的第二个癖好就是买书了,我在买书上花的钱最多的时候一年也要大几千。而且,这些书通常都是在看完了电子版之后特意买来收藏的。也就是说,很多书甚至都不会再翻开看,甚至都没有拆封。

我对笔的偏爱同样如此,铅笔、钢笔、圆珠笔、中性笔、毛笔……各种颜色,各种造型,只要我看中了,我定要买来用用看,若是不好用我也不会丢掉,而是选择收藏起来。就像现在我用的中性笔外皮早就蜕皮了,但我还是继续再用。

要说我还有什么别的癖好,那可能就是对喝的追求了,尤其是对酒。白的、红的、洋酒、啤酒、各种饮料果酒,但凡上新,或没有尝试过的,我就忍不住想要一尝为快。现在朋友们邀请我参加聚会聚餐什么的,提及有美女在场可能还没有有美酒款待更具诱惑力。

当然,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的,比如电子产品,从笔记本到平板,从阅读器到手机,还有相机、熏香……这些是“恋物癖”吗?我不确定。

不过,如此一来,我的房间塞得满满的也就理所当然了。

若是两个人合租,那这对于室友来说,俨然是不公平的。租的房子本就不大,我还霸占了那么大的空间用以放置我的收藏。而且,若是要搬家费用都要多出好多钱。

就拿去年来说,仅寄书回家我便花了200多大洋。那个心疼啊,200块都可以买一套书了!

最主要是,租的房子本该是用来休息和享受生活的地方,可是却因为我的原因,不仅让大家休息的空间变少了,生活和享受的空间也变得更少了。

时间被大部分消耗在清洁卫生,整理东西,休息更是经常因为那些东西的存在,时时刻刻无不诱惑着我,再就是享受了,我是享受了,可是室友遭受的却是极大的不适和不舒服。

有些东西就是这样,对你而言如获至珍,对别人而言却是一文不值。

为此,我没少被室友批评。

每次都是对方说的理直气壮,我却无力反驳。

就像对方说的那样,这些东西能顶饱吗?能吃吗?除了霸占地方还能有什么作用呢?能增值吗?赋能吗?……我倒是想说酒可以喝啊,可惜的是室友不喝酒。

而且,对方说的也没错:书,电子版不是一样可以看,还可以随时随地看;杯子有一两个就够了,反正都是拿来装水的;酒买那么多又有什么用,还不是每次只喝一瓶;还有笔,能写就行了,能写出花来你也只有一只手,每次只能用一支笔……

当然,我大可以反驳,说这是情怀,是怀旧,是凝聚了我的苦心,是我的珍藏等,可说到底,这是我的事儿啊。同为室友,我应该也确实有必要顾虑到对方的感受,不是吗?

然而,这些还不是更可怕的,更可怕的是有了这些物件之后,就像我之前提到的,置身于这些喜爱的物件之中我无时无刻不受其诱惑。

于是,我的注意力被无数次分散,甚至我无法专注于工作,生活更是打理的一塌糊涂,时间、精力、效率、专注力、克制力……我的生活和时间就这样被消耗着,日积月累,疲惫、浮躁、以及真心想要完成的事情被搁置所引起的焦虑、不安。我的生活被彻底打乱,最初收藏的快乐、欣喜也被日渐消磨,生活、身心、健康,它们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渐行渐远。

等我幡然醒悟时,才发现,诚如《娱乐至死》想告诉大家的那般,如“赫胥黎的预言”——“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憎恨的东西,恰恰是我们热爱的东西。”

至此,无疑“简化”的需要已成为至关重要,甚至是急切而迫切的存在。

“节奏”和“仪式感”

安妮宝贝在《眠空》一文中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说,我会给你买你所需要的东西,而不是你喜欢的东西。因为我们会有很多喜欢的东西,但不可能全部得到他们。你要渐渐知道什么是克制和珍惜。”

深以为然。

有一段时间我活得特别的迷茫,继而这种迷茫很快转变成了焦虑。因焦虑,我开始食欲不振,睡眠质量更是差,脸上的痘痘也毫不客气,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我脸上。

那段时间,我害怕出门,害怕热闹,害怕见人,甚至害怕听父母的电话。即使偶尔朋友想要来访,我也尽可能的找各种借口推脱。

一时间,我封闭了起来。

那种感觉,就像深处于某个漩涡之中,身心跟着漩涡不断下沉,下沉,甚至心生绝望。

那是我第一次深切的感知到自己是怎样的一个存在,当我得出这个结论的时候,我甚至想到了“死”。

事情的经过还得从一次工作的失意开始。

人们的发现往往就是这样,一开始只是一个很小的点,但是随着注视的目光凝聚在点上愈久愈深,这个点便如墨点般渲染开来,至此,一发不可收拾。

还记得,当时是和老板共同完成一个项目的策划案,案子已经步入最后收尾阶段,唯独剩下一句slogan,和一些细节上的优化。

原本这对于初入行业不久的我而言就是个极大的挑战,还规定了时间。时间本不算太少的,给了三天,但是直至最后一天我还依旧毫无头绪,临近傍晚实在没办法我就尽自己最大能力写就了一份提案。

结果自然是行不通的,先不说我在这方面本就经验不足,需要学习的知识又特别的多,再加上这是“赶鸭子上架”。而提案呢?甚至犯了一些常识性的错误我也没来得及检查就直接提交了。

可想而知迎接我的是什么,批评不是最关键的,关键是老板没有放弃,我则心底早早就泄气了。

之后,愣是拖了好几天,可结果依旧不理想,不是丢三落四,就是虎头蛇尾,不是本末倒置,就是狗屁不通,甚至连边都没挨着。

也是那一次,我才知道自己的知识是多么的匮乏。不,应该说是极其的匮乏。

底层基础不牢固,专业知识不达标,创新、创意就更加遥不可及了。

又是坚持了好几天,我不断恶补知识,哪里缺什么就补什么,可即使这样,结果还是不理想。

几乎同时,我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在焦虑不安中越陷越深。

也因为这件事,我第一次觉察到自己的状态,太累了,几乎累到虚脱。

然后,我便辞职了。之后,据说那个方案也不了了之。

可这件事的影响还远远没有结束,最起码在我这才刚刚开始。

因为知道了自己的不足,所以我需要学习,我迫切想要学习。而学习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偏偏我又不是很耐得住性子的人,这就导致我开始变得心浮气躁了起来。但总归还是要学习的,不是吗?

等我好不容易静下心,也耐下性子来了,却又发现自己的学习始终不得其法。

于是,各种出错,各种不知如何取舍,以及各种怀疑和不确定。也就是这时,迷茫和焦虑找上了我。

最后,我封闭了起来。

但是,封闭也好,或迷茫或焦虑也罢,人是铁,饭是钢,吃喝总归是需要的,疾病同样是令人更恐惧的存在。

所以,我开始过上了一种简单的生活,尽管这种简单是不得已而为之,尽管这并非我所愿。

不过,值得高兴的是,在经过长达几个星期简单的生活过后,我的情绪稳定了下来,我的心更沉静了,也是从这件事,我找到了自己生活的“节奏”,甚至最后我还因此从简单的生活中提炼出了“仪式感”。

这对于过去的我来说是我想都不敢想的,这样简单、快乐的生活更是我以前梦寐以求的,真可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比如准时睡觉、吃饭,又比如早上第一杯咖啡,睡前三十分钟阅读的仪式感等,正是由于这些节奏规范我的日常生活,这些仪式感又赋予生活以美妙体验,我得以重拾信心,重燃生活的热情,更重要的是我知道了克制和珍惜。

人总有力所不及之时,这时需要克制冲动、欲望;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并不多,能够从平庸的生活中窥见伟大,提炼出仪式感,找到意义,珍惜这些,无疑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妙而充实。

造就慢速生活的每日仪式,学习“简化”

法国著名雕塑艺术家罗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En somme, la Beauté est partout. Ce n'est point elle qui manque à nos yeux, mais nos yeux qui manquent à l'apercevoir.”(生活中并不缺少美丽,缺少的是发现美丽的眼睛。)

事实上,我们都知道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都值得去追寻,比如爱情、美好的婚姻、幸福的家庭,又比如好书、精彩的影片、美丽的城市、美食,还比如自由、有趣、智慧等等,我们所面对的美好不可谓不多,我们所面临的诱惑同样如此。

然而,我们也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短板,有的人或自卑,或怯懦,人终有力所不及之处、之时,而想要的全都要终究不太现实,毕竟,横亘在这些之外的还有我们生命的有限。

那么,如何应对这生命的有限呢?

诚如我很喜欢的一名作家费尔南多·佩索阿所言:“除掉睡眠,人的一辈子只有一万多天。人与人的不同在于:你是真的活了一万多天,还是仅仅生活了一天,却重复了一万多次。”

我想,没有人希望是后者吧!

仅仅生活了一天,却不断重复着。这是何等的悲哀啊!

以有限之生命活出无限精彩,这才是更值得追寻的啊。

那么,应该怎么做呢?

诚然,如里奥·巴伯塔所言:

“我们无法读尽所有的好书,看完所有精彩的影片,游览世界上所有美好的城市,尝遍所有好吃的餐馆,遇见所有美好的人……如果我们不再试图每件事都要做到,生活会变得更好。”

不过,仅仅只是做减法显然是不够的,就如人们所期待的那些,反过来如果这些期待得不到适当的回应,则很可能转变为失望,甚至是沮丧和焦虑,所以,成为一个关注生活的人,学会“简化”,变得格外重要。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生活,让我们自己,更有底气,更加平衡,更快乐,也更充实,更有条理,有控制力,如此,才能更好的享受生活。

这其中,尤为重要的便是“简化”了。简化,不言而喻,它不仅仅只是教你做“减法”,也包含适当的“加法”。其核心就在于行之有效的方法,从而使思想、日常和家庭、生活更加轻简。

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这个时候就不得不提到一本书了。

这本书就是由布鲁克·麦卡瑞丽创作的《简化》。

这本书即是介绍布鲁克一套行之有效的心理治愈办法,即“通过对生活当中微小仪式的实践以及习惯养成”来训练我们简化目标,专注当下的能力,开启一种新的“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生活模式。

《简化》一书提出“5个仪式,2种节奏”的生活新主张,并结合“应用”,从三个大的方面展开论述。

“仪式”部分主要从五个仪式展开:

1、单任务管理

2、拔掉电源

3、放空您的思想

4、三件事

5、感恩

“节奏”部分则主要围绕时间分为:

1、晨间节奏

2、晚间节奏

“应用”部分将文中讲到的某些或所有仪式及节奏应用到实践中去,从而做进一步的轻简:

1、与仪式不同的心理倾斜

2、专注

3、去吧,享受生活

快节奏、多任务生活是当代人们生活的主旋律。然而,就如我所遭遇的那些事件,这背后无论我们如何抗拒、反抗、恶补,若是处理不当或选择了错误的方式去应对,无疑是事倍功半、得不偿失,甚至还可能是危险的。

我还可以预想到如果能够早一些读到这本书,我铁定不会在应对这些事情时那般狼狈、伤神、伤身、不知所措。

不过,话又说回来,现在读到这本书依旧不算晚。甚至,我觉得哪怕只剩一天,也应该花点时间读一读这本书,因为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哪一天都是值得去践行的。

几乎不夸张的说,这本书里的内容可谓是为“造就慢速生活的每日仪式”的必备良则。

因为,接受和实践这些仪式和节奏是最简便并容易成功的办法了,哪怕只在日常生活中融入其中一种,也会为你生活带来积极的影响,甚至还会给你以继续改变的动力。

所以,如果可以,请一定读一读这本书,《简化》。

你可能感兴趣的:(“造就慢速生活的每日仪式。”丨《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