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夫雷什中学》第一章第一节读后感

教师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与他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老师。这样,孩子才会向教师敞开他的心灵。在教学中我就有过这样的体验。学校里,特别是一些低年级的小女孩,他们性格内向,胆小,不敢与同学交往,更不要说老师了,有时老师只是多看她两眼,他都会不知所措,学习也就不好。对这样的孩子,我会有意无意的找些理由夸她几句,让她们先找到自信心,然后在班级里让她帮我点小忙(借她橡皮用下或让她去办公室帮我拿下书等等)适当拉进跟她的距离感,在慢慢跟她们聊天,了解他们的兴趣,取得他们的信任,成为他们的朋友。当取的他们的信任之后,你会发现这些孩子其实很喜欢表达自己,他们会把自己家里的事情、跟小伙伴一起的快乐等等通通都会讲给你听。当然由于她们能跟同学一起玩了也不再怕老师了,成绩自然也就进步了。

教育是一种十分细致的精神活动。只有当教育建立在相信孩子的基础之上时,他才会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如果对孩子缺乏信心,不信任他,则全部教育智谋,一切教育和教学方法和手段都将向纸牌搭小房子一样定然倒塌。要以人对人的方式对待孩子,要善于发现他心中能响应我们召唤的那一隅,这样,才能使你更容易克服那些妨碍教育的不利因素。如果你只限于从讲台上看学生,如果只是由于你叫他来,他才走近你,如果他跟你的交谈只是回答你的提问,那么,任何心理知识都帮不了你的忙。应当像跟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样会见孩子,应当跟他们同享胜利的喜悦,共担失败的忧伤。

这一节苏霍姆林斯基还讲到了“家庭—学校教育”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家校共育”。他坚信,教育学应当成为众人的科学——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于是他们学校办有家长学校,教家长心理学和教育学。我觉得这个方法真的很好,特别是对于我们农村的家长(更多是留守的爷爷奶奶)来说,虽然都有了“知识改变命运的认识,也都盼女成凤,望子成龙”,但他们都不懂教育,更不会教育。我们都知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让家长重视教育,懂教育,会教育,才是提高儿童教育的根本。

你可能感兴趣的:(《帕夫雷什中学》第一章第一节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