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 群体行为的动因皆有迹可循

     本周断断续续地读了《乌合之众》的第一篇<群体的灵魂>。《乌合之众》是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 古斯塔夫·勒庞的一本研究大众心理学的著作。读这本书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群体”的行为、心理及特点,这对身处于群体时代的我们来说十分有价值。

     在本篇当中,作者主要讲了群体的普遍特征群体思维的心理法则、群体的情感与道德、群体的观念、推理和想象力及群体信念的宗教形式几个方面。

     一些梳理:

    群体是什么?

    为了理解“群体”首先得明白“群体”是什么,什么构成了“群体”。在一般意义上,“群体”一词,指一群任意的个体的聚合,无论国籍、职业或性别,也无论是怎样的偶然使他们聚合在一起。但是书中所指的群体,是一种“有组织的群体”或者叫“心理的群体”,在且仅在一些具体的处境下,人群在聚合之后,具备一些全新的特点,与构成它的每一个个体的特点非常不同。有意识的人格消逝了,整个群体的情感和想法都被引向了同一个方向。群体变成了一个独一的生灵,遵从“群体的心理统一法则”。

   群体有着怎样的普遍特征?

   书中提到,有意识的人格不再存在,情感与思想都被引向同一个方向,这是即将组织起来的群体的最初特征。他们不在数量的多少,不需要看得见的聚合,也不意味着许多个体必须同时在一个点上出现。成千上万个不在一起的个体,在一个特定的时刻,在某种强烈的情感的影响下,比方说,为了国家的一个大事件,也可以具备心理的群体的一些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只需有一个任意的偶然条件,将他们聚合起来,就可以马上使他们的行为和举动带上群体行动的特殊形式。

    “一个心理的群体所展示的最令人震惊的事实如下:无论是什么样的人构成群体,无论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职业,他们的性格,或者他们的智力,是如何的相同或者不同,仅仅因为他们构成了群体,就能让他们仿佛具有了一个集体灵魂。这个灵魂让他们有了一种与在每一个人分开时完全不同的感知、思维和行动的方式。有些想法,有些情感,只有在个体成为群体时,才会涌现出来,或者转化为行动。

    我们很容易看出群体之中的个体与孤立的个体不同。造成这一特征有许多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群体中的个体,仅仅由于数量原因,就会感到拥有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使他可以释放出那些他一个人的时候肯定会克制的本能。尤其是,群体是匿名的,因此也是不负责任的。一直控制住个体的责任感,会完全消失。所以,他会特别容易放纵自己。第二个原因,心理的传染,也会同样介入,从而在群体身上产生出特有的特征,并决定他们的方向。在一个群体中,一切情感,一切行为,都是具有传染力的,以至于个体轻易就可以为了集体利益而牺牲自己的个体利益。这是一种与他的本性相违背的能力,只有在他从属于一个群体的情况下,一个人才可以做到。第三个原因,也远远是最重要的原因,决定了群体中的个体会出现一些有时与孤立的个体本身的特征非常对立的特征。我想说的是容易受到暗示的特性。上面提到的心理上的传染,其实也只是它的后果。”即进入了群体中的个体,就像是被催眠的人,会失去有意识的个性,意志与分辨能力全部被摧毁,只能听从群体的领袖的所有暗示,做出与他的性格、他的习惯最为相反的行为。

   “因此,有意识的人格消失,无意识的个性占主导,通过暗示,以及情感和思想的传染,所有人朝向同一个方向,一种将暗示的想法立刻付诸实施的趋势,这些就是群体中的个体的主要特征。他已不再是自己,而是一个自动木偶,他的意志已经不再有能力去指挥。”群体中的个体是沙子中的一粒,可以被风随意吹起。

群体有着怎样的情感与道德?

   群体的情感是冲动的、多变的、易受刺激的,他们不用脑子思考,无法控制自己的反应,他们虽然会狂热地要求得到一些东西,但这样的需求并不会持续。他们既没有能力思考,也没有能力具有持久的意志。他们无法容忍在他的欲望和欲望的实现之间有任何障碍物,尤其是当人数众多的时候,他会觉得自己具有不可阻挡的力量。对一个身处群体之中的个体而言,“不可能”这一概念消失了,任何意想不到的障碍,都会被狂热地碾碎。一旦他们的欲望受阻就表现出愤怒的状态。

   他们是可暗示的、轻信的。群体在很多情况下,都会处于一种期待状态,使得暗示很容易被接受。一旦提出一个暗示,它很快就会通过传染,传到每一个大脑,马上就确定方向。在接受了暗示的人当中,固定的执念随时可以转化为行动。群体一直在无意识的边缘徘徊,接受各种暗示,受到那些无法求助于理性的影响的人才有的情感暴力的驱动,缺乏批评精神,只能显示出一种极度的轻信。“不可能”对他们来说不存在。这就容易理解为什么一些最离奇的传说和讲述都会那么轻易地出现并得到传播,。最简单的事件,经过群体之眼,很快就变形。群体通过意象来思考,一个意象引出一系列意象,可以与第一个意象毫无逻辑关系。他们只会相信自己的想象,并认为自己的想象就是事实。难道群体之中那些拥有良好精神品质的个体无法做出正确判断吗?不,他们不能。构成群体的个体本人的精神品质并不与这一原则相矛盾。个体的精神品质是无关紧要的。只要他们聚集成了群体,知识人与无知者变得同样没有观察能力,他们会一齐陷入到“集体幻觉”的机制中去。

    群体情感的夸张和过于简单化。群体容易走极端,一个孤立的个体感受到的一点反感或者不同意,不会有什么加强,但到了群体中的个体那里,马上会变成一种强烈的恨意。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肯定不会受到惩罚,尤其是人多势众,法不责众,群体情感的暴力性,会因为无须承担责任而得到夸大。

   他们的不宽容、专横与保守。群体只懂过于简单和极端的情感,所以,人们向他们暗示的意见、观念和信仰,他们不是全盘接受,就是全盘否定,对于它认为是真理或错误的东西不带任何怀疑,同时,又深知自己的强大,所以,群体既不宽容,又很专横。他们的本能从根本上是保守的,对于能够真正改变他们存在方式的新生事物有着潜意识的恐惧。群体非常愿意改变各种制度的名称,有时候还为了实现这些改变而进行极其暴力的革命。但是,这些制度的本质代表着种族遗传下来的需求,所以,最终,群体还是会回到这些制度。他们不断地变化,仅仅体现在一些肤浅表面的事情上。

    群体的道德品性。如果说,因一种虚幻或者真实的理想而无私,而忍让,而绝对忠诚,算得上是道德品质,那么群体有时是可以拥有非常高的道德品性的。如果说,群体可以做出杀戮、焚烧以及其他各种罪行,那么,他们也可以做出许多自我牺牲的、无私的行为,比一个孤立的个体要高出许多,因为在群体那里,个人的利益不是一个强大的动因。人们尤其会去影响群体中的个体,唤醒他的荣耀、荣誉、宗教和祖国的情感。

群体是怎样思考的?

    我们可以说群体并不进行推理,或者总是进行错误的推理,而且不能被一种理性推理所影响。集体逻辑的特点就是:将并不相似的、只有表面关系的东西联想起来,将所有的个案马上普遍化。群体只能通过意象来思考,他们只能被意象来影响。他们总是被一些事件的最美妙、最传奇的一面所震撼,尽管可能它并不真实。即群体大多是感性的。

    因此想要将一个观念暗示给了群体,让其变得具有控制力,就必须以极其简单的形式出现,而且让群体以意象的形式,在脑海里再现这些事实,以此震撼群体的想象力,让他们恐惧或吸引他们,成为行动的动因。

    群体是不做理性推理的。他们一股脑儿地接受或摈弃一种理念,不接受讨论,不接受矛盾,对他们产生影响的种种暗示可以整个儿侵入他们的理解场,而且马上就能转化为行动。群体只认可强烈的、极端的情感。如果群体受了好的暗示,也可以时刻为一种向他们暗示出的理想做出牺牲。在群体那里,友善很快就变成崇拜,讨厌很快就转化为仇恨。这种不宽容和狂热近乎于一种宗教情感。说一个人有宗教性,并不仅仅因为他崇拜一个神灵,而是当他将自己神智的所有能力,自己意志的所有力量,自己狂热的所有热情,都服从于一种事业,或者一个人,任其成为自己情感和行为的目标和向导。因此可以说群体的信仰带有宗教性质。

    第一篇读完之后,对照当下网络社会的键盘侠这类群体,我们会明白为什么他们总是盲目的,没有思辨力的,带着他们所认定的“事实”,在网络上“行侠仗义”,对当事人恶语相向,他们从不接受批评也从来不会反思,活在自己的幻想之中,易怒又武断,愚蠢又自大。同时也认识到“暗示”的重要性。群体根据不同的处境,可以比个体更好或更坏。一切都取决于群体如何被暗示。受到一些反动的,残暴的,无人性的煽动,则会引导群体走向和谐社会的对立面,成为反动派或者恐怖组织。受到积极良好的,高尚的熏陶,则会引导群体建设社会,向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

你可能感兴趣的:(《乌合之众》| 群体行为的动因皆有迹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