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陵之战___北朝枭雄高欢战记之一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南北朝时候的乐府民歌,如今连小学生都能够出口成诵。几句歌词读完,脑海中不由得便会浮现出北方草原雄奇壮阔的景象,让人油然生出向往之情。

敕勒歌最早被人提及,是在唐朝李延寿写的《北史·齐本纪》中,演唱者是东魏大将斛律金。但这首刚健豪迈的民歌,甫一出场,却带着无限的压抑和忧愁。

东魏武定四年(公元546年)的一天,斛律金接到大丞相高欢的命令,让他速速来见。斛律金原以为是参加重要的军事会议,没想到见面才知道,大丞相竟然让他当着众人的面,演唱家乡的民歌《敕勒歌》。

虽然莫名其妙,但斛律金不敢违命,还是当场献歌一首。他是敕勒族人,所以把本族的民歌唱得声情并茂,极具感染力。唱着唱着,大丞相高欢不自禁地站起身来,“自和之,哀感流涕”。

高欢之所以让斛律金演唱,并非因为后者歌喉美妙,也不是闲得没事想开一场民族歌曲大联唱。相反,正是因为心情极度郁闷,他才有此一举。

就在不久以前,高欢遭受了有生以来最惨重的一次败仗。军中已有谣言,说高欢被敌人的流矢所伤,奄奄一息。让斛律金一展歌喉,是为了缓解军中战败后压抑的气氛,更是要安定人心,证明他高欢活得好好的,没有被失败打倒。

东魏军队的将卒绝大多数来自北方草原,听一听自己家乡的歌曲,是舒缓情绪的最好方法。

斛律金和高欢诚意十足的互动算是把军队的情绪安抚住了,但高欢心中的郁闷却不是区区一首民歌就能排解的。

之后不久的武定五年(公元547年)正月初一,高欢病危。恰巧当天出现了日食,郁郁于病榻上的高欢自我安慰道:“没想到临死前老天爷还特意为我天降日食,也算是死而无憾了!”数日后的正月初八,高欢死于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

史上最有名的乐府民歌竟是作为一代枭雄的夕阳挽歌登场亮相的。


一代名曲《敕勒歌》在史书上甫一登场,却是作为高欢的挽歌亮相的

这一切,都离不开一座城池的名字:玉璧。东魏武定四年(公元546年)九月,他率领二十万大军围攻这座仅有数千守军的弹丸小城,狂攻五十余天,扔下七万多具尸体,却寸土未得。可以说,一代枭雄高欢是被玉璧之败活活憋闷死的。

北齐建立以后,高欢的谥号几经修改,最后议定为“神武”。也许,大多数英明神武、见惯大风大浪的大人物们最难以接受的就是在小河沟里翻船。

其实,历史上和他同病相怜的大有人在。公元1626年元月,同样自命不凡的努尔哈赤在宁远遭受到自起兵以来最惨重的一次失败,后金的不败神话由此被打破。同年八月,努尔哈赤死于返回沈阳的途中。从这一方面来说,高欢并不孤独。


和高欢同病相怜的清太祖努尔哈赤

本文将描述高欢自起兵以来的数次大战,从他英明神武的前半生到喜忧参半的后半生,直至最后的玉璧之败。或许通过这样的比较,更有助于我们理解,玉璧之败带给高欢的是怎样的挫折感。

1、高欢出世

高欢,乍一听名字会认为他是个汉人。没错,从血统上说,高欢是个纯正的汉人。但是他还有个古怪的别名:贺六浑。这似乎说明,他和一般的汉人又有所区别。

高欢先祖都是汉人,爷爷高谧官居北魏侍御史,因为犯了罪,被发配到北方的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西南),从此一家人在那里扎了根。

怀朔属北魏六军镇之一,负责防守北方的游牧民族柔然,镇内大多数都是鲜卑族军民。身为汉族人的高氏“累世北边,故习其俗,遂同鲜卑”。连高欢都有个鲜卑别名:贺六浑。也就是说,从各方面来讲,高家和鲜卑人已经没有差别了。

所以,史家在提到高欢的时候,都会在后面加一个注解:鲜卑化的汉人。

自西晋末年开始,中国北方的胡汉混居程度越来越高。精明过人的高欢身背“鲜卑化的汉人”这面招牌,让他既被胡人认可,也被汉人的世家大族接纳。这为高欢后来纵横天下赚得了很大的方便。

翻过头再来说高家。高欢的爸爸高树生虽是官宦之后,却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除了不喜欢工作,其他什么都喜欢。因此高家慢慢家道中落,成了一个名符其实的破落户。

别看是穷人家的孩子,但野百合也有春天。少年高欢的颜值相当高,“长头高颧,齿白如玉,少有人杰表”,而且为人“深沉大度”,所以怀朔的富户匹娄氏就押了个大宝,把自己的女儿匹娄昭君嫁给了高欢,从此社会底层的破落户一跃而为中产阶级的富家子。后来的事实证明,匹娄老爷的眼光那是相当的准!

成为富家子后,高欢才有机会跻身北魏的中上层社会。他做了六年怀朔镇的“函使”,常年往来于家乡和洛阳的官衙之间。这六年里他获得了极为宝贵的政治阅历和经验,见识了统治阶层的腐朽、没落,并且准确地预测到北魏王朝的“凛冬将至”。此时他已经暗暗下定决心,要在这个即将到来的乱世中为自己狠狠地捞一大票。

乱世如期而至。北魏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六镇之一的怀荒镇饥荒,镇将拒绝开仓赈济,愤怒的军民揭竿而起,最终演变成轰轰烈烈的六镇起义。

虽然起义在持续了一年多之后被镇压下去,但千疮百孔的北魏政权已经无力支撑大局,各地饱受暴虐的军民纷纷起事,一时间中国北方乱成了一锅粥。

孝昌元年(公元525年),高车人杜洛周自上谷(今北京延庆)造反,声势很大。早就不甘寂寞的高欢也跳出来,带着几个死党投靠了杜氏。

跟了杜洛周一段日子,高欢发现这个人成不了气候,于是联合几个哥们准备造老杜的反,自己取而代之。谁料事机不密,只好带着家小和死党仓皇逃亡。


高欢的乱世浮沉,从杜洛周开始

接下来他又投奔了葛荣。葛荣号称拥兵百万,是当时天字第一号的反王。但高欢敏锐地察觉到葛荣流寇习气太重,而且纪律松弛,虽然坐拥几十万人马,其实不过是一盘散沙。这种人被击溃是迟早的事。

于是,高欢开始为自己找一个长久安身的地方。他选择了北方契胡族的军事豪强尔朱荣,也就是后来权倾北魏朝野的尔朱家族的带头大哥。

尔朱荣非常识货,一眼看中了这个胆略过人的年轻人,把他留在身边做参谋。高欢趁机向尔朱荣献计,建议他以清君侧的名义进军洛阳,掌握北魏的朝政,这样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

尔朱荣大喜,当即依计行事。公元528年,尔朱荣进入洛阳。他下手非常狠辣,将专政的北魏胡太后和小皇帝沉入黄河,又将二千多名贵族、公卿全部杀死,立元子攸为帝,是为北魏孝庄帝。这就是史上著名的“河阴之难”。

掌握了北魏的中央政权之后,尔朱荣开始着手平定各地的叛乱。高欢在此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利用自己当年在葛荣军中的老关系,招降了葛荣七个称王的手下和一万多人马,算是为剿匪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智勇双全的高欢从此深得尔朱荣的赏识。一次尔朱荣问手下,要是哪天我不在了,谁能够主政大局?大家一致认为是他的侄儿尔朱兆。尔朱荣却对着尔朱兆说:“你这家伙带个三千骑兵还可以。要是说到代替我主政大局,除了贺六浑就没谁了。

获得了尔朱荣如此褒奖的高欢不久便被提拔为晋州刺史。这是他政治生涯中一次巨大的飞跃,从此高欢也成为一方重臣,隐隐然开始和尔朱氏分庭抗礼了。

2、高欢成功的秘诀:牢牢抓住枪杆子

高欢虽然野心勃勃,但在他看来,能够和尔朱氏抗衡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只能徐徐图之。但是,尔朱荣的猝死加速了这个计划。

公元530年,北魏孝庄帝伏杀了骄横跋扈的尔朱荣,想摆脱傀儡的地位。但此时尔朱家族的势力已经遍布全国各地,杀掉一个尔朱荣无济于事。尔朱荣的侄子尔朱兆当即起兵入洛,干掉了孝庄帝,另立新君,重新把持了朝政。

当时六镇起义失败后,约有二十余万军民流徙到并、肆等州,因为深受契胡族的凌虐,常常起兵反叛。尔朱兆不胜其烦,和众将商量,希望派一个人去管理这二十几万人,制造一个安定团结的局面。

大将贺拔允向他推荐高欢。接下来的场面却完全出乎众人的意料。

还没等尔朱兆答复,一旁的高欢却一跃而起,冲着贺拔允就是一记老拳。贺拔允猝不及防,顿时被打了个满脸花,顺道还牺牲了一颗门牙。

一时举座皆惊,就见高欢指着贺拔允的鼻子骂道:“当年天柱大将军(指尔朱荣)在的时候,你们这些家伙像狗一样俯首帖耳。如今天下是我们大王(指尔朱兆)的,你小子却在这里胡言乱语,不把大王放在眼里,该杀!

高欢的耿耿忠心让尔朱兆特别感动,他当即决定派高欢前往并、肆两州,统领那二十万人马。

其实,高欢打心眼儿里想要这二十万人,但这话不能自己说。他和好朋友贺拔允演过这一出双簧之后,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头脑简单的尔朱兆顿时把高欢认作了心腹,全然忘记了叔叔尔朱荣曾经对他的警告:“你根本就不是高欢的对手,小心有一天他会把你制服的。

手握二十万人马,标志着高欢的军事实力在中国北方已经步入顶级豪强之列。他还不满足,借口“并、肆频岁霜旱,降户掘黄鼠而食之,皆面无谷色”,请求带着人马前往山东(今太行山以东的地区)就食。高欢真实的目的,是脱离尔朱兆的势力范围,到山东地区开辟属于自己的根据地。

尔朱兆军中也不是没有明白人。后来让侯景闻风丧胆的名将慕容绍宗一眼就识破了高欢的伎俩,他劝尔朱兆说:“高欢这个人雄才大略,而且手握重兵。如果放走了他,以后再想控制就很困难了。


北朝名将慕容绍宗后被高欢作为制服侯景的“核武器”留给了儿子

尔朱兆傻乎乎地说:“我和他焚香起过重誓,他不敢背叛我。”慕容绍宗不以为然地说:“亲兄弟都不能相信,焚香起誓算什么!

尔朱兆还在犹豫,就向身边的亲信问计。没想到所有的亲信全部口径一致,都说慕容绍宗和高欢有私仇,前者是在嫉贤妒能。于是尔朱兆不听绍宗之言,放手让高欢移兵山东。

尔朱兆哪里知道,他手下这些亲信之所以贬一个,褒一个,是因为都收了高欢的重金。诡计多端的高欢老早就开始在尔朱兆的身边下了一盘很大的棋。

高欢虽然如愿拉着队伍到达现在的河北、山东一带,开辟了大规模的根据地,但他心中依然很不踏实。这二十多万人反复无常,前期光是叛乱就多达二十六次。如果不能彻底收服人心,虽有数十万之众,他的下场肯定不会比葛荣好多少。

于是,高欢想到了一条妙计。

这天,朝廷传下一道下命令,要把这些六镇遗民全部配给契胡族做部曲,也就是做奴仆。当时,随着契胡族的尔朱氏把持北魏,整个契胡族人都水涨船高,成为北魏的头等公民。契胡人的压迫和残暴是出了名的,前期六镇遗民屡屡暴乱也多是为此。现在听说又要回去当奴隶,一时间人心惶惶。

其实,这是高欢在假传圣旨。他看见民众的抵触情绪已经达到高潮,还不忘来个火上浇油。

过了几天,并州的兵符传到,说是朝廷要调一万人和骚扰北疆的步落稽作战。步落稽,又称稽胡、山胡,属匈奴别种,凶悍异常。和他们作战基本上是有去无回的。

自然,这又是著名导演高欢的拿手好戏。

为了烘托气氛,高欢还专门排演了一场“伤离别”的大戏。他故作无奈地要发兵北上,又暗地里授意手下的死党苦苦劝说,不要发兵。如是者再三,最后迫不得已,发兵之日,他亲自到郊外送别,还拉着出征的军卒涕泪横流,不肯放手。

这场精彩纷呈的送别大戏起到的效果比预想中还要好。一时间,六镇遗民“人号恸,哭声动地”。

高欢一看火候到了,赶紧趁热打铁地说:“我们大家都是背井离乡的人,情同一家。但是朝廷征召,不能抗命。现在去打仗是死,拖延时间误了军期也是死,把大家配给契胡人当奴隶也是死。左右都是死,这可如何是好?

众人齐声大喊:“唯有反耳!

高欢装作为难的样子说:“造反可以,但是得推举一个人当头领,否则无法成功啊!”

众人又说:“愿奉高王为主(高欢此时已经是渤海王、东道大行台、第一镇人酋长)!”

话说到这个份上,高欢想要的结果也就瓜熟蒂落了。他于是正色道:“大家要让我当头领可以,但是得答应两个条件。第一,不得欺负汉人;第二,不得违抗军令。做不到这两条,咱们起兵也没有用,反为天下耻笑!”

史载,高欢说完之后,“众皆顿颡”。“顿颡”就是屈膝下拜,以额头触地,这是心悦诚服的表现。高欢终于利用这部年度精彩大戏完全达到了他的目的。

3、轻松击败尔朱兆

北魏普泰元年(公元531年)六月,高欢在信都(今河北冀州)起事,随即打破殷州,斩杀尔朱荣的叔叔,殷州刺史尔朱羽生,一时声威大震。高欢于是颁布天下,列举尔朱氏的罪状,声言讨贼。

当年十月,高欢接受了部下孙腾的建议,奉渤海王元朗为皇帝,在河北另立了一个北魏中央政府。

应该说这个举措非常高明。立一个新皇帝,高家军的形象立刻从“叛军”反转为“王师”,尔朱兆把持的朝廷则变成了“伪政府”。从此以后和尔朱氏作战,高欢也就师出有名,至少在心理上不会低人一等了。

就在元朗登基的当月,尔朱兆马上开始了反扑。他在晋阳会合了两个叔叔尔朱仲远、尔朱度律的人马,号称十万,进驻广阿(殷州首府,今河北隆尧),直逼高欢。

面对杀气腾腾的尔朱军队,高欢却并不惊慌。他看穿了尔朱家族致命的弱点:不团结。高欢用窦泰之计,大行反间。一方面他放出风去,说在洛阳朝廷的尔朱世隆(尔朱仲远、度律的堂兄)有铲除尔朱兆的图谋,一方面又说高欢和尔朱仲远等人达成了秘密协议,要共同对付尔朱兆。

尔朱氏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当日尔朱荣被孝庄帝手刃之后,分布各地的尔朱氏都有给他报仇的意思。但其中最有才干的尔朱天光正在陇右作战,无暇东顾,尔朱仲远镇守徐州距离洛阳较远,一时到不了。只有尔朱兆把守汾州,离京城最近,所以他的军队是最先到达洛阳,接应了从京城里逃出来的尔朱世隆,又会合尔朱仲远等组成了给尔朱荣报仇的联军。

史载尔朱兆“少骁猛,善骑射,手格猛兽,矫捷过人”,因此在作战方面是尔朱世隆等老迈之辈无法比拟的。在整个“复仇者联盟”中尔朱兆出力最多。等到节闵帝即位后,加封尔朱兆为使持节、侍中、柱国大将军,都督中外军事,相当于总领当时北魏的军政大权。尔朱世隆、尔朱仲远等虽然也各有封赏,但与之相比就差得太远了。看着侄子骑在自己头上,这些叔叔们心里当然很不是滋味。

况且尔朱兆对待几个叔叔毫无子侄辈的礼数。狼狈逃出洛阳,幸免于难的尔朱世隆见到尔朱兆,本想求点安慰,没想到这个侄子声色俱厉地对他说:“叔叔你一向在朝廷里,本应该消息灵通。怎么成天什么都不知道,以至于让天柱大将军(指尔朱荣)遇害?”说完还手按宝剑,那样子好像要一剑劈过来似的。

尔朱世隆知道这个混球侄子什么都干的出来,吓得一个劲儿赔礼道歉,就差跪下求饶了,总算让尔朱兆放过了自己。此事过去之后,世隆嘴上不说,心里“深恨之”,仇恨的种子就此埋了下来。

对待世隆这样位居中枢的老臣尚且如此,对其他几个叔叔自然更不会有什么好脸色了。尔朱仲远等人对尔朱兆既恨且怕,却又无可奈何。尔朱兆知道几个叔叔恨自己,也存着防备之心。因此高欢的反间计一击奏效。尔朱仲远和尔朱度律为求自保,也不和尔朱兆打招呼,立刻撤兵。现在面对高欢的只有尔朱兆一支孤军。

对高欢来说,尔朱兆虽然凶悍,他却完全没放在眼里。此人到底有多少斤两,高欢心里明镜也似的清楚。

原来,当初孝庄帝为了牵制尔朱兆,曾遗命河西部落首领纥豆陵步蕃从背后攻击尔朱兆的大本营晋阳。当时尔朱兆正在洛阳抄掠宫廷,大发淫威,闻讯连忙回兵。但河西部队精于骑射,兵锋极盛,而且战术灵活,策略多变,这下就把尔朱兆军事上的缺陷凸显出来了。《魏书》上评价他勇则勇矣,奈何“粗脱少智,无将领之才”。叔叔尔朱荣也曾经一针见血地评论这个侄儿:“兆不过将三千骑,多则乱尔”。

结果只会欺负孝庄帝的尔朱兆被纥豆陵步蕃打得落花流水,丢了尔朱氏的老家秀容(今山西忻州),老窝晋阳也告急。万般无奈之下他一面准备逃往山东,一边向晋州的高欢求救。高欢考虑到纥豆陵步蕃一旦攻占晋阳,也会严重威胁到自己,于是和尔朱兆合兵一处,参与指挥作战。联军采取诱敌深入的办法,终于在石鼓山力斩纥豆陵步蕃。

这一战,让高欢看透了尔朱兆军事上虚弱的本质。

普泰元年(公元531年)十月,在几个尔朱叔叔撤退之后,尔朱兆果然不堪一击,在广阿被高欢轻松击败,光是俘虏就抓了五千人。尔朱氏的第一次伐高战争以完败告终。

高欢乘胜追击,越明年,即普泰二年(公元532年)正月,攻陷河北第一重镇相州的首府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并在此建都。至此,河北多个重镇相州、冀州、殷州全部落入高欢之手。

同时,青州大都督崔灵珍,耿翔也遣使归附。这样,今河北南部、山东西部的大片沃土为高欢所有。这些地方都是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区域,简直是得天独厚的敌后根据地。

事到如今,尔朱家族再也不能任凭高欢坐大了。首先是洛阳的尔朱世隆坐不住了。此人无勇无谋,高欢如果打到洛阳,他瞬间就会变成砧板上的肉。他知道打高欢还得尔朱兆领头,于是用卑辞厚礼去晋阳请神,满心期待尔朱家族的再一次大合作。

尔朱兆根本瞧不起这个颟顸老迈的叔叔,所以对尔朱世隆的要求爱理不理,未作答复。尔朱世隆急了,只好放出大招,要求傀儡皇帝节闵帝娶尔朱兆的女儿,让尔朱兆过一把皇帝老丈人的干瘾。看看火候差不多了,尔朱兆这才心满意足地答应联合。

于是,互相看不顺眼的尔朱氏众人暂时团结了起来。尔朱天光自长安,尔朱度律自洛阳,尔朱兆自并州,尔朱仲远自东郡,共纠集大军号称二十万,浩浩荡荡向邺城进发。

这是一场双方都非胜不可的战争,关系到各自的生死存亡。永熙元年闰三月,第二次伐高战争在距离邺城不远的韩陵拉开了序幕。

4、大战前夕

韩陵,又名韩陵山,位于今天河南安阳市东北,因为韩信曾在此处屯兵故而得名。韩陵距邺城不到一百里,是后者的南大门,战略地位不言而喻。

韩陵之战,高欢手里能够支配的军队不过三万,骑兵两千。尔朱联军号称二十万,刨去水分至少有十五万之多。双方实力对比达到了令人恐惧的一比五以上。

如果单以士气而论,肯定是高欢所部占优,因为从去年十月打败尔朱兆以来,他们连战连捷,未尝败绩。战术层面上,高欢也比尔朱兆要丰富的多。

但参战人数的多寡毕竟也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孙子兵法说:“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而现在敌我力量对比已经超过五倍。

另外,目前尔朱氏暂时团结了起来,部队凝聚力高于去年的广阿之战。团结起来的尔朱联军比较可怕,契胡军队素以骁勇著称,当年七千人完爆葛荣数十万人马,战斗力之强悍可见一斑。

所以高欢面临的局面相当严峻。现在唯有尽可能地提升部队的战斗力,并且运用合理的战术化解己方人数上的劣势,才有一线生机。

关于提升战力值,狡诈多端的高欢想了一个绝招。他收集了附近市镇、村落的驴马,用绳子串在一起,全部拥塞在通往邺城的归路上。

这就造成了一种既成事实,临阵撤退或逃跑都绝无可能。一旦作战失败,要么被杀,要么被契胡人抓回去当牲口使唤。所以,要想生存只有一条路,打败对手。

“置之死地而后生”虽然是个老掉牙的办法,但是在很多场合下还是行之有效的。高欢无疑也想试试。

随后,他在韩陵山前摆下一座精心设计的圆阵,静待尔朱兆的到来。这座圆阵,实际上是一座半圆形的阵势,中军由高欢自领,左军主将是河北望族高氏四兄弟中之一的高昂,右军主将是高欢的堂弟高岳。

左右军将领的选拔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高岳是高欢嫡亲的堂弟,家住洛阳。高欢做函使的时候,经常往来于家乡怀朔镇和洛阳之间。凡到洛阳,必定在高岳家歇宿,兄弟两人的关系相当亲密。后高欢在信都起事,高岳立刻前来投奔。

高岳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沉着稳健,大有“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风度。高欢把他放在右军主将上,除了因为忠诚可靠之外,最主要还是能起到稳定军心的作用。

左军将领高昂在高欢前期的作战史中是一个传奇性的存在,所以这里要多费点笔墨说说。

此人既姓高,和高欢还沾着远亲,论起来应该算高欢的叔叔辈。当然,和出生在贫困地区的穷小子贺六浑不同,高昂生长在河北的钟鸣鼎食之家,含着金汤匙长大的。他生的“胆力过人,龙眉豹颈,姿体雄异”,天生一副武将的好坯子。

高昂从小就不爱读书,喜欢跟大哥高乾学着古代侠士的样子干些没本钱的买卖,让身为当地首富的老爸高翼哭笑不得。发展到后来,高昂的武侠梦越做越大,不惜倾家荡产养了一批所谓的剑客,整天舞刀弄剑。仗着自己的火爆脾气和老爸的名望,别说乡里乡亲的不敢管,就连当地官府也都睁一眼闭一眼。

看着混账儿子胡闹,高翼曾经意味深长地说:“这小子长大了必定不得了,要么光大我老高家的门槛,要么让我老高家灭族。等着看吧!

知子莫如父,老爷子的话准确地预见了高昂的一生。

北魏建义初年,天下已经乱得不成样子,“富贵险中求”的高家兄弟却是得其所哉。本着保一方平安的宗旨,他们组织了军队保卫家乡,并且打了不少胜仗。等到葛荣等大小起义被平定之后,因为朝廷的禁令,他们才奉旨解散了军队。

但数年来在刀尖上打滚的经历告诉高家兄弟,身逢乱世,只有枪杆子才是保命全身的充分必要条件。所以,两人偷偷地在家乡养着一批壮士,以备不时之用。

但事机不密,这事儿被远在晋阳的尔朱荣知道了。他立刻指示手下诱捕了高昂,将他囚禁在晋阳,从此一直带在身边。就连尔朱荣南下洛阳,也把高昂一并带到了洛阳囚禁。

应该承认,尔朱荣的眼光是相当准的。就凭他说出“堪代我主众者,唯贺六浑尔”,便说明此人识人很有一套。他把高昂一直囚禁在身边,是充分了解高昂神勇无敌的能力和桀骜不驯的脾气,因此要把这颗“易爆品”严密看管起来,以免给自己找麻烦。

当然他大可以杀掉高昂,永绝后患。但这样会得罪河北的名门望族,对尔朱荣来说,这是得不偿失的。

尔朱荣一死,久闻高昂大名的孝庄帝立刻将他放了出来,准备委以重任。恰巧此时尔朱世隆率兵攻打皇宫,要给兄弟报仇。高昂二话不说,带着侄子高长命迎着敌人的枪尖就冲上去了。他所向披靡,如入无人之境,观战的孝庄帝及其随从在门楼上看得瞠目结舌,临了不由得地发出一声赞叹:“真壮士也!”

皇帝本来要封赏高昂,将他留在身边。高昂虽是勇夫,脑子却清醒的很。他知道待在洛阳不是长久之计,所以坚决辞谢了官职,回到家乡,跟着父兄聚众练兵,备战乱世。孝庄帝一死,高昂弟兄就在信都起事。其时,殷州刺史尔朱羽生带着五千人马偷偷赶到信都,准备杀高家父子一个措手不及。高昂闻讯连盔甲都来不及穿,带着十几骑冲出城外,往来冲杀。所到之处,人仰马翻,生生把尔朱羽生连带着五千人马打回了殷州。

当然,区区十几个人打败五千人的确有些夸张。真实情况是尔朱羽生被高昂横冲直撞的气势吓蒙了,又怕中了城内的伏击,这才仓皇撤退。


但不管怎么说,就凭这以一当千的神话,高昂一举获得了“当世项羽”的美名。

高欢率领六镇遗民二十余万由并州迁徙到河北后,高乾、高昂兄弟非常看好这位同族的侄子,于是举城归顺。

如今,高欢把高昂放在左军主将,正是看中了“当世项羽”的勇。

左右两军主将,一个勇,一个稳。接下来的战事证明,高欢此战的用人简直无比正确。

此刻,高欢自领中军守在韩陵山口,左右是早已埋伏好的高岳和高昂,身后是密麻麻拥挤不动的驴马,而即将冲到眼前的则是黑压压漫无边际的尔朱军队。

5、决定命运的一战:韩陵大战

普泰二年(公元532年)闰二月二十八日,韩陵之战揭幕。

战斗一开始,尔朱兆率领铁骑猛冲高欢的中军。他的作战思路简单清晰,擒贼先擒王,只要抓住高欢,一切都可以了局。如果不能一战成擒,他也有后续的安排,那就是“出其神武(指高欢)之后,将乘其背而击之”。

尔朱兆的后方是尔朱度律等人的大军,他迂回到高欢的后路,和尔朱度律等对高欢实行合围,由于人数上占据绝对优势,取胜还是很有把握的。

在漫山遍野的尔朱联军中,高欢的中军显得微乎其微,但他们依然进行着极其顽强的抵抗。史载高欢的部队“于是将士皆为死志”,说明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术成功了。

另外,高欢之所以抵抗得如此坚决,也是想充分吸引尔朱兆的注意力,让左右两军的突袭更加出其不意。

战斗进行了一段时间之后,高欢的中军开始支撑不住了。毕竟人数太少,而且尔朱兆的铁骑也实在太厉害。

这是一个千钧一发的时刻。《北史》上在描述这一段时用的是“高祖(指高欢)不利,军小却,兆等方乘之”这样的被动式,而没有用“高祖为诱敌,故小却”这样的主动式,说明中军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被迫“小却”的。这显然离高欢的战术安排还有一定的差距。既然是意料之外的退却,难免会造成军心涣散,打乱整个战略部署。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兵败如山倒,高欢即便有再高超的部署也无济于事了。

现在需要一个稳定军心的人出现。没错,他就是我们前文提到的高岳。

史书上的高岳是这样登场的,“中军败绩,贼乘之,(高)岳举麾大呼,横冲贼阵,高祖方得回师,表里奋击”。

史书的记载不免有些简略,我们不妨据此发挥一下想象力,描述当时的场景。

就见右边突然现出一支人马,为首一员大将手持大纛旗,高声喝道:“高王不要惊慌,我高岳在此!”此人声壮气豪,陡然现身,犹如天神一般。话音刚落,手中大旗一挥,身后的骑兵随即掩杀过来,正在跟高欢缠斗的尔朱兆猝不及防,侧翼被冲得七零八落。

高欢的中军一见高岳出现,顿时稳住了心神,翻回头又开始猛攻尔朱兆的中路。

一时间高欢军两路夹击,人数虽然不多,但是士气旺盛。尔朱兆左支右绌,颇有些狼狈。

但是尔朱兆的噩梦才刚刚开始。高岳的部队加入战团不久,又见左方一阵骚动,一支部队冲了进来。为首一人龙眉豹颈,手使一杆马槊,如飞般杀到阵前。他那槊头中间是枪尖,四面是雪亮的锋刃,如枪如斧,一扎一串儿,一扫一片儿,瞬间百余人就倒在血泊中。

此人边杀边喊:“高敖曹(高昂的小字)在此,还不速速归降?”

言犹未尽,就见尔朱联军哗啦闪出一个大圈子,掉头就跑。信都城十骑单挑五千人的场面犹在眼前,当世项羽神兵天降,那还不跑?

高昂加入战斗为高欢解决了大问题。这次出战他带着自己麾下的一千汉人骑兵。他本就是个以一当百的狠人,这一千人虽然没他那么夸张,但起码也是以一当十的狠角色。再加上高昂威名赫赫,望者披靡,这一千人起的作用比一万人还要厉害。

关于这些汉兵,中间还有个小插曲。

当初高昂准备带三千汉兵参加这次战斗,高欢对他说:“你的队伍全部是汉人,打起仗来恐怕不济事。要不我再给你配个一千鲜卑兵,你看如何?”

打战是胡人的强项,汉人不顶事,这是当时普遍的观念。没想到高昂毫不犹豫地给顶了回去:“这些人跟着我训练多年,身经百战,比起鲜卑人来毫不逊色。您如果硬把鲜卑人配给我,胡汉脾性不和,打胜了必然争功,打输了肯定互相推诿。要打胜仗我只带这三千人,您就别再给加人了。

这又一次说明,高昂绝不是个匹夫之勇的莽夫,他对人员配备、战斗能力包括人情世故无不谙熟于心,的确是个不可多得的帅才。

再回到韩陵战场上。现在的情况是,高昂率一千骑兵、高岳率五百骑兵自两个侧翼进行猛烈冲击,将尔朱兆的部队打散。高欢自中路反攻,将打散的尔朱联军分割包围,三方由此对尔朱兆形成了夹击之势。

更严重的是,尔朱兆的后方也出现了危险。

斛律敦收散卒蹑其后”。原来,大将斛律敦将刚才中军小却时逃散的部队又聚集起来,抄了尔朱兆的后路。

斛律敦此人史书记载不详,仅在本次战斗中出现过一次,算是高欢手下一个比较神秘的人物。考虑到斛律金小字阿六敦,这个斛律敦有可能就是前文中一展歌喉的敕勒族大将斛律金

此刻,尔朱兆被四面包围,困在核心不能突围。但对他来说,眼下虽然危急,却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

首先,高欢军队毕竟人少,骑兵加上步兵最多三万余人,尔朱兆的部队在人数上占据优势,短时间内没有被歼灭的危险。

其次,尔朱度律等人的大军还在后面蓄势待发,只要他们迅速出动,就能够对高欢形成反包围,依靠人数上的优势,胜率还是很大的。

但是,以尔朱度律为主将的后援部队却迟迟没有出现。他没出现,不是被“当世项羽”高昂吓破了胆,而是老毛病又犯了。

尔朱度律,尔朱荣的堂弟,原为京畿大都督。尔朱荣被诛,他和尔朱世隆等逃难到晋阳,向尔朱兆祈援,亲眼目睹了侄子手按宝剑把自己叔叔骂得狗血淋头的那一幕。很有可能这一幕在尔朱度律苍老的心灵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

他的逻辑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尔朱氏再怎么联合,尔朱兆张扬跋扈的性格是不会改变的。如果此战获胜,尔朱兆对叔叔们的欺凌压迫只会变本加厉,那时的日子会是多么的黑暗和艰难。

所以,尔朱度律选择了按兵不动。但他没有想到,自己犯病,也诱发了旁边的副将贺拔胜的老毛病。

贺拔胜,著名的贺拔三兄弟中的老二,当年被高欢打得满地找牙的贺拔允是他亲大哥。贺拔三兄弟都以勇武而著称,特别是贺拔胜,打起仗来的确是一把好手。

史载贺拔胜“有志操,善骑射,北边莫不推其胆略”。贺拔胜青年时曾在怀朔做武将。当时起义军破六韩拔陵的部将卫可孤围攻怀朔,城内需要有人突围求援。贺拔胜二话不说,趁夜带着十余骑杀出城外,破围而出。敌兵在后面紧紧追赶,眼看追到切近,只听贺拔胜大呼:“我乃贺拔破胡(破胡是他的小字)也!”此言一出,后边追兵立止,谁也不敢向前。贺拔胜的胆略和威名可见一斑。

后来贺拔三兄弟机缘巧合全部投到尔朱荣的麾下,尔朱荣欣喜若狂地说:“我能得到你们三兄弟,整个天下都不够我平定的了!”他还恭恭敬敬地对贺拔胜说:“井陉险要,乃我晋阳的东大门。我想请将军屈尊镇守,不知您意下如何?”。以尔朱荣“老子天下第一”的骄狂态度,却能够如此低声下气地推崇贺拔胜,足见贺拔胜的能力有多强。

下面要说到贺拔胜的毛病了。此人虽然智勇兼备,却信奉一条鲜明的人生哲学“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降”。

早年那场突围求援,到底没有打退卫可孤,相反让他攻破了怀朔。史书上为贺拔胜掩饰说“(贺拔)胜父子遂为贼所虏”。但是据后来尔朱兆对贺拔胜的质问可知,贺拔胜其实投降了卫可孤,并且后者对他不薄。这是他职业生涯的第一次反转。

后贺拔父子趁其不备,袭杀卫可孤,投效了北魏,这是他的二次反转。父亲死后,贺拔胜几经辗转投到尔朱荣账下,尔朱荣待他不薄,让他做到右卫将军、散骑常侍的高位。尔朱荣被诛,他作为尔朱一党跟着尔朱世隆等仓皇逃出洛阳。身为魏臣叛君而逃,这是他的第三次反转。

随尔朱世隆逃至河桥后,贺拔胜又觉得做臣子的不能背叛君主,便又弃世隆回转洛阳投孝庄帝,这是第四次反转。

皇帝正愁没人去讨伐尔朱氏,立刻让贺拔胜官复原职,还加封骠骑大将军、东征都督,带着一千人马会合大将郑先护一起征讨尔朱仲远。

但是贺拔胜闻名遐迩的“反转”经历,再加上又曾经是尔朱荣一党,令郑先护对他非常戒备。结果贺拔胜的一千人马连大营都进不去,只得在营外歇脚。

没想到刚刚驻扎下来,尔朱仲远的部队就杀到了。人困马乏的贺拔胜怎么经得起这支生力军的冲击,很快就被打得溃不成军。面对危急的局面,贺拔胜毫不犹豫地祭起了自己的十字真言,二话不说便投降了尔朱仲远。这是贺拔胜的第五次人生反转。

如此令人眼花缭乱的反转,即便面对三国时候的温侯吕布也毫不逊色。所以连尔朱兆都很看不起这样的人物。

广阿之战的时候,高欢向尔朱叔侄大施反间。贺拔胜仗着是尔朱氏的老臣,想卖卖老资格,于是到尔朱兆的军营中替叔侄间调解。没想到刚一进营就被尔朱兆捉了起来。尔朱兆历数他的罪状说:“罪一,你既投降了卫可孤反而弑主,这是不忠;罪二,你受天柱将军厚恩,将军薨后,你不和尔朱世隆等来投奔我,反而帮着孝庄帝讨伐尔朱仲远。就凭这两条,我杀你一点也不冤。”

贺拔胜倒是镇定自若,坦然说道:“卫可孤是朝廷的反叛,我父子为国锄奸,何罪之有?天柱将军被杀,是以君诛臣,难道你还要我背叛朝廷做个逆贼吗?”

这一番慷慨激昂的陈词颇有些“勉从虎穴暂栖身”的悲壮气概。或许在他的内心里,就经常用这一套说辞减轻自己的精神负担吧。

只是如果每次反转都能被他说得如此大义凛然的话,那么被尔朱仲远击败后又屈身从贼将做何解释呢?幸好尔朱兆身为尔朱家族的人,没好意思问出这么一句,好歹让贺拔胜逃过了这一次诘责。

后来尔朱兆到底被贺拔胜的英雄气概所动,放过了他。反转英雄这一次又逃过一劫。

如今,尔朱度律的按兵不动让嗅觉敏锐的贺拔胜立刻意识到尔朱氏这次又将必败无疑。关键时刻,他的惯性思维再次开始作祟。贺拔胜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投降。

贺拔胜的临阵投降对尔朱联军的打击是毁灭性的。联军一时军心大乱,尔朱度律率先退出战场,跟着尔朱仲远、尔朱天光等先后撤退。尔朱兆仗着勇武死战得脱,逃回并州。韩陵一战,高欢大获全胜。

从战术层面来看,这一战胜得既惊险又侥幸。没有高岳的稳定军心,没有高昂的左突右杀,奠定不了胜利的基础。没有贺拔胜的临阵投降,双方的胜负也很难预料。

但是从战略层面来看,这一战的胜利也是必然的。高欢全军高昂的士气,细致的准备和周密的部署,再加上尔朱氏自带的内耗属性,注定了胜利属于高欢。

T�_��Ah/

你可能感兴趣的:(韩陵之战___北朝枭雄高欢战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