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就上瘾的明朝史.第一卷》:从茅草屋的风雨到皇觉寺的孤灯

五代时期后晋宰相、史学家赵莹在《旧唐书·魏征传》记载: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可见,历史是一面镜子,它能展现过去,映照现在,折射未来。人的一生短暂,不可能把所有错误的都经历一遍,要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而如今这个时代,互联网高度发达,纸质印刷品有了广泛传播的条件,再也不是过去那个靠手抄书、说书才能促进历史传播的年代了。历史的传承延长了人的生命,学习历史能够启迪智慧,能够更好的审时度势。

喜爱作者自序中的一段话:

“是人都有优缺点,是人都有正反面,我们不能因为正面而否定反面,也不能因为反面而鄙夷正面,如何用一种更为客观甚至超然的眼光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是对读史者心性和胸怀的最大考验。”

作者所说的道理我深以为然,解读历史最佳角度之一应该是立场角度,永远不能用非黑即白的眼光来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专制、最腐败、统治者最残暴的朝代。可尽管它如此黑暗,也不能否定它的有趣,明朝十六帝几乎个个都是奇葩。朱元璋做过乞丐,当过和尚;朱允炆搞革命,搭上了自己的命;朱棣四处开战,是个工作狂魔;朱高炽是一个胖子,美食吃多了,最后胖死;朱瞻基是明朝少有的贤君,其最大的爱好是斗蟋蟀;朱祁镇御驾亲征,结果被俘,他展示自己超强的交流魅力,成功活命;朱祁钰捡漏皇位,哥哥回来也不想让位;朱见深喜欢上比自己大19岁的宫女万贵妃;朱佑樘一生只娶一人;朱厚照很皮,没人管;朱厚璁和朱翊钧爱好罢工,一个20年不上朝,一个30年不上朝;朱载垕贪恋酒色,长期压抑,心理变态;朱常洛淫欲过度,即位当天就病倒,后服丹砂过度,驾鹤西去;朱由校喜欢艺术,尤其是做木工;朱由检因李自成打进北京城,含恨吊死在煤山。

而我们今天介绍的这本书是第一卷,主要讲的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奋斗史。从茅草屋的风雨到皇觉寺的孤灯,从滁州的刀光剑影到鄱阳湖的烽火连天,朱元璋从千军万马中奔驰而出,自尸山血海里站立起来,建立了大明朝。朱元璋一统天下后不久,就开始了对“共患难”的兄弟们进行血腥清洗。郭桓空印案杀三万多人,蓝玉案把洪武年间的功臣宿将几乎一扫而空,宁可错杀也不漏杀。科考三元制,八股文延续了几百年。建立无人不晓,闻风丧胆的锦衣卫,制定《大明律》。然而在这些令人生畏的死亡艺术面前,官员们仍然成群结队地走到朱元璋的刑具下。同时我也看到了朱元璋对马皇后的挚爱,马皇后走时他失声痛哭,不禁为之动容。“生如夏花,逝如冬雪;人生如此,何悔何怨。”朱元璋勤奋,终其一生,制定了完备的法律,自认为给儿孙铺好了千秋霸业,但他死后,朱棣削藩反叛。一朝天子一朝臣,逃不出历史的魔咒。朱元璋是伟大的,但在历史的洪流中也是渺小的。

历史不一定要严肃,那种需要推理、考据的历史或许只能在学术殿堂里绽放光芒,很难进入普通老百姓的心中。普通人民群众喜欢的是通俗易懂的历史,可以口耳相传的轶事,通过平白故事讲述出来的历史哲理。能把严肃的历史讲成故事一样,就像把《四书五经》翻译成普罗大众都能理解的知识,就是一种本事。而这些历史读物的出现让我发现,原来历史也可以很通俗,领略到了这种“平民化”的历史的魅力。

历史并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想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有大师提出要“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首先要尊重事实,其次就是要在考据和论证上下功夫。这本书首先做到了这一点,其中的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谨慎推理,让我们在看待明朝历史时没有错位感。在真实的基础上增加的生动、活泼,成为了这本书的最大亮点。

这本书犹如故事书讲述了朱元璋传奇的一生,出生时家庭的穷苦,出家当和尚的无奈,参加造反队伍中的隐忍和智慧,指挥军队的从容和果敢,以及到下马治理天下的残酷。他的一生,在作者的笔下熠熠生辉。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读就上瘾的明朝史.第一卷》:从茅草屋的风雨到皇觉寺的孤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