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离不开思想----思想与现实的内在关联

      看清思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听上去挺简单,但可能远比你想象的困难。因为我们常常会陷入一些错误的认识。

我们常常听人说,“别给我谈玄妙的思想,我要谈现实的东西”,好像思想和现实是一对反义词。这种说法其实隐藏着这样一个前提:现实是实在的或实际的东西,是可以被感知的真实的东西;而思想呢,可能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存在,甚至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所以,许多人对思想、理论或者观念相当抵触。

但是,把思想和现实对立起来,看成两种分离的东西,虽然很流行,却是完全错误的。你可能会说,我知道“思想离不开现实”,但这里要强调的观点比这还要深入一步—————是说“现实离不开思想”。如果离开了思想,根本不存在所谓社会现实,当然也就谈不上去理解现实了。

让我们看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解释。

购物行为是一种社会现实。购物时,肯定要比价——在两件完全相同的商品中,你肯定会购买价格更低的那一件;而在两件价格相同的商品中,你就会选择质量更好的那一件。这是因为,你的消费行为背后有一个思想逻辑,就是“性价比最优”。没有这个观念,上述选购商品的逻辑就不会存在,也完全不可理解。

可以看到,就算是经济学,好像很现实,不太关心思想观念,但是最简单的经济学解释其实也无法脱离思想观念。实际上,要解释你为什么会追求“性价比最优”,就需要提到主流经济学提出的一个理论假设——“经济理性人”模型。这个模型假定,作为消费者的经济主体,具有两个特点:第一,人是自利的,首先关切追求自己的利益;第二,人是理性的,会理性计算成本与收益。这两个假设合起来,就是人会通过理性的计算,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达到利益的最大化。

这个模型听上去非常现实,几乎完美地对应了我们的消费经验。但是,无论是“自利的”还是“理性的”,这本身都是思想观念。如果不能把握“自利”和“理性计算”这两种思想动机,就无法解释人们的现实消费行为。

也就是说,思想观念是内在于社会现实的,观念是驱动实践行为的构成要素。

让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名牌消费”现象。两种质量和外观都基本相同的商品,为什么有人会选择购买昂贵得多的名牌产品呢?根据简单的“性价比最优”原则,“名牌消费”是相当不理性的。

这时候,你就必须引入“品牌价值”的概念来解释。但为什么品牌会有价值呢?对消费者而言,品牌有什么意义呢?是为了追逐时尚、为了炫耀?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份,还是为了虚荣心的满足呢?所有这些动机都不能从狭隘的物质利益角度来解释,而必须放到一个文化意义的结构中才能把握。也就是说,你必须深入探讨它背后的思想观念的根源,才能理解“名牌消费”现象。

很显然,说人是“自利的”,这听上去很实在很正确,但我们追求的“利益”这个概念本身,并不是单纯物质性的,它涉及行为的复杂动机结构。

注重现实的人大多强调现实利益,但是利益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利益就是对你而言重要的东西。但“重要”是需要解释和判断的,必须依据一个思想观念的框架,你才能确定什么是重要的。

举例来说,在日常生活中,假如你的男朋友或者女朋友偶然出轨了,从单纯“物质”的角度看,其实你毫发未损啊,怎么就会觉得自己的利益被损害了呢?因为这里有一个思想观念,“爱情必须有排他性的忠诚”。正是依据这个观念,你才会感到利益受到了损害。

再比如,在一些国际领土争端中,实际争议的地区面积很小,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军事上都没有多大价值,维护它的成本要远远高过在这个地方能获取的收益。但是,争议双方的国家对于这一小块领土的归属权主张可能会非常强硬,甚至不惜为此发动战争。

这是因为,对于国家领土就应该寸土必争,这才是国家的核心利益。可是你想过没有,为什么领土就是核心利益,而为此付出的财政和军事成本,甚至战争导致的人员伤亡就不是核心利益呢?这当然也是思想观念决定的——如果离开对国家主权的某种特定理解,离开了这种思想观念,就无法解释这个核心利益。

你会看到,把现实利益和思想观念截然分开,虽然是一种方便的思维模型,但它有很大的局限性。

人对利益的认知有非常丰富的层次。生存与安全以及基本饮食居住保障,是基本的利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是对生活的重要需求,当然也是利益。人又希望获得肯定、承认和尊重,获得工作的成就感,以及身份认同感等,这些都是人生重要的需求,因此构成了利益的要素。

如果看不到人的认知、身份、道德和价值等观念,我们就会陷入一种低级的现实主义思维——表面上很务实,但实际上丧失了真正的现实感。

你可能感兴趣的:(现实离不开思想----思想与现实的内在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