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启示

在今天的教育场景中,在“互联网+”“大数据”“翻转课堂”的裹挟下,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依然有许多宝贵的启悟性。

生活教育的启示,大致可以归纳如下几点:

一、请回“德先生”。

陶行知说“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将是所需要的公民”。对于我们的教育,或许真正缺乏的是仰望星空的心境,我们关注实利的东西:考分、等级、名次、荣誉、政绩、升迁,学生有学生的主意,教师有教师的算盘,他们之间很难有真正畅通的信息流,加上“师道尊严”和密集式填鸭教育,若再有社会的纵容,教育之匮乏几乎是无法避免的。为了一世浮华,满眼虚荣,什么自由、平等、发展、普世价值都抛诸脑后。“德先生”只是挂了个名。

要有仰望星空的闲情,就先要有民主的情怀;要有民族的情怀,就先要有对常识的回归。从一切关心教育的同路人一起,把“德先生”从墙上、纸上、口头上请下来,做真正的教育环境的构建者和教育精神的引领人。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从陶行知“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中,借助他的思想,正本清源,学会思辨,让自己和孩子迎来生命意义上的拔节。

二、对流思维。

所谓“对流”原指冷暖气团间的相对流动,陶行知将之放大:认为教育的事情绝不是教师对学生,大人对小孩,领导对群众的单边价值传递,而是两者甚至三者,(教师、学生、学生的学生等之间的优势互补。他对优秀教师的评判,有一个在今人看来都无法企及的标准:为所教学生考分忧虑来断高低,而看学生是否教授知识与后来人。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小先生制”,是因为他看到了学生“即学即传”的优势,不羞涩、不遮掩、不功利、不做作。教育的求真务实,在单纯的“小先生”那里,从来都不是什么问题。另外,“小先生制”本身也锻炼了无数的学生,培养了他们的自信,促进了自学、自研等种种能力。整个教育过程、评价、认定,来自于教材、书法,都交还学生自己了,民主社会的所谓“平等”“自由”,新课程理念的种种探索、创新、自主,都成了一种教育常态。我们当老师的是不是应该听听学生的声音,甚至放手让学生教学,乃至于伏下身向学生学习。

三、大教育观。

陶行知在教育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大教育观,他主张“行知”“先行后知”。陶行知的教育观是主张推倒学校围墙做教育的,是在天地间,在市井里开展的。也即,有没有学校的实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每天四问”,有没有“自动进修”。

从陶行知的角度看,所谓模式,所谓套路,都通通是要打倒的,他的大教育观是以生活为根基,以生活力为准心。陶先生提出六大解放即解放手、脚、眼、脑、时间和空间,所见皆所学。陶行知的大教育思维,不仅是天地万物皆被于我的变通适用,还包括大统一的包容和吸纳。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实际上,他的大教育观,大统一观,才是精华所在。

四、诗话教育。

写诗是陶行知常用的一种教育方式,通过诗歌,让生活的语言、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教育对接,这对教育从人上人的专属品,普及成人中人的民众权利,是极有帮助的。

把人作为教育主题的重新体认,特别是在社会进步和躬行实践方面的独特价值,在陶行知这里,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转折,他不辞劳苦的进行改造,不得不说,在当今,在当时的环境中,有种让人仰望“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

你可能感兴趣的:(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