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我们心中的镜子;道,我们心中的天平

凡事有礼有节,不越界,以理和德为天平的砝码,以同样之重去维持平衡。


汉代武帝起,独尊儒术的策略渐渐萌芽,人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在修身养性上,隋代开始科举制度兴起,莘莘学子为了改变,苦心研读四书五经,只为在朝堂上有一席之地。


无论有没有高居庙堂,读书对自己总归是益处多多,它教会了我们道德礼法,给了我们订立标准,越过了往回拉拉,走慢了便给一个推力。


图片来自微博


没有道德作指引的社会,是不健的,依靠着自由去行动的人,更容易触及犯罪的边线,没有约束,只有惩罚,会形成这样一个聚集地,一群做错了事的人被关在一起,人口数量未见明显增长,该区域的人儿比例却日益上升,秩序混乱,幸福感降低没跑的了。


历史的检验下人和人之间同质化的进步,不如差异化的进化更能适应发展的潮流。每个人心中的“德”不太相同,孔子尊“礼”和“仁”,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老子主推“无为而治,不言之教”,董仲舒主张“礼”和“乐”,不同时代,不同时期的人对道的看法相似却又不同,但终归是朝着民众内心平静,不做越矩之事的教化方向发展。


图片来自微博


没有同质化的思想,共鸣的产生减少了;没有差异化的思想,沧海遗珠浮出水面的可能降低了,对个人,对群体的优化作用中断了,目标也就和你失之交臂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德,我们心中的镜子;道,我们心中的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