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sson13 惠勒提问法:如何提出一个好问题】
开始之前,突然想到个冷笑话。(阿冷的本色总算要苏醒了)
“能积微者,速成”
敢问这句话我们最好的学习对象是谁?
是雪崩!
因为“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您瞧,雪崩难道不是积微的集大成者了吗?
所以咱们进步回路是不是搞个外号叫雪崩回路嗯~太浮夸了~不好,不好~
正经开始本日打卡。
❄️课程小感悟❄️
这节课太可怕了,通过发问把我们整个课程从第一天到今天的所有内容都狠狠地复习了一遍。不愧是费曼的导师惠勒,名师出高徒~
那如果我们把师徒俩的方法都学起来,狠狠实践下去,那结果会怎样呢?核聚老师也许就是一个很好的样板了。
说起来,核聚老师这节课真的再次把各种概念,比如58.2%,比如进步本,比如粉末化目标,比如99%=0,比如……太多了,完全算不过来,反正就是全部一股脑重新给我们复习一遍,就差把手指戳在我们的屏幕上说“快把这些记下来!标注好!随时随地回环复习”了。
特别值得留意的是那一句:
有些人非要去看视频,非要听一个演讲听个课,非要在读书的时候才感觉自己在学习,其实并不是这样的,真正的高手,随时随地都在进步,随时随地在大脑里面去回顾和巩固,这一过程一旦发现还有漏洞,还有进步的空间,那就是随时随地都在进步了。
其实这好像正是昨天的晨间语的内容。当时我就在怀疑,核聚老师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即使我们并不是在“学习”的状态下,也要有“学习”的状态。真正的终生学习并不是说我们每天空出一点时间,甚至每周空出一点时间学习就算了,而是真真正正、每时每刻、每隔五分钟我们都可以检查一下,自己现在是不是在学习。
这让我想起斯蒂芬·金的《写作这回事》书中那段话,他说写作灵感这东西并不是说像赌博抽奖一样碰运气来的,而是一个技术活,一种职业,我们要每天给它预约完整的时间,关上门,对着自己的书、稿纸和笔,并且每天都持续阅读、写作8个小时,它才会知道,哦,这些时间里,我们是等着它的,它才会如期而至。
核聚老师知道我们并不是职业写手,所以宽限了一点给我们,让我们“每五分钟问一下”,并不是一直占用非常漫长的时间,其实其目的也是让我们在这无数的5分钟的收获里,找到那个能让我们跃迁的时刻,就如灵感来临一样,从而顿悟。
其实我自己在过去的写作时也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如果我不写,我每天就等着灵感来,不仅灵感不回来,连此后写作的时候都要憋很久,要挤牙膏。我还觉得,呀,是不是我写作能力减退了,加上没去旅行啊没去采风啊之类的——那些作家什么的不是很喜欢用采风的借口去旅游嘛——结果就,完全没有感觉是自己方法的问题,都是各种各样奇怪的外因。
于是我就问,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情呢?好,我觉得这应该算我问过的好问题之一。而且它确实也这几个月里,给我带来了较大的改变。
✨✨那么正好回答今天的思考题✨✨
我问过的好问题,以及这个问题带给我的影响是什么
⭐️这个问题是:优秀的作家都是怎么写作的?
其实一开始我也没有认真去寻找什么答案,只是跟自己说,首先要用功练笔。所以我在几个月前重新捡起了被我自己荒废了好多年的微博,每天都记录一点想法什么的。但实际上这个方法就是不Work,非常不Work。因为想起写微博的时候自己就没有真正下定决心说要写作,只是“啊我就练练笔”这样。所以根本不是在践行任何方法。
八月份的时候,我带着这个疑问参加了读书写作变现营。
在这个营里我首先获得的第一个答案是:你必须先有大量的阅读,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写作灵感。那么接下来就是,如何大量阅读、如何快速、高质量的阅读等等等等的这些问题。
所以我就开始不断阅读,开始看各种之前一直想看没看的书,加上读书营本身的作业也要求我们看书,所以整个8月份,虽然我没有特意完整看完某一本书,但用快速阅读的技巧很是攻下了好多本书,同时也仔细看了一些过去看过但基本记不得具体内容的书,还有一些比较难懂但有意思的书。
那么效果是什么呢?我在写作营的33次打卡中,有31张优卡。当然也离不开班班、助教老师和同侪不断的鼓励~
没有获优卡的,一张是因为第一天系统问题,加上内容其实是啥,是自我介绍,当时我甚至还没下定决心好好学习这个训练营……那没有优卡很正常。第二张拿不到优卡的,是因为那天的作业是抄写,而我写字实在太难看了,一方面这个质量肯定不能算优,而且可能也是顾及我的颜面,就没有优卡了。
而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坚持写作,还有两个契机出现,带给我更多的心态上的变化。
首先是有一个作业是作家鉴赏,我思来想去,就把自己非常喜欢的神级作家阿西莫夫拿出做鉴赏了。
结果不鉴赏没啥事,一鉴赏就不得了了!
✨阿西莫夫,为什么说是神级?
一生出版过超过480部著作,其中小说类201部,非小说类269部……我们经常会称赞写作大家的一个词叫“著作等身”,形容著作极多,叠起来能跟作者的身高相等。但阿西莫夫这个480部,怎么也算“著作超身”了吧……此乃一神。
按照这个量,我们计算从他1938年第一次创作,到他1992年去世,拢共54年,也就是每年至少得写9部书,每40天就要写完一部……这种速度,咱们多少人写一篇豆腐块,就那么一千来字,都要挠头挠个一两天,40天一本书根本天方夜谭……而且,在他创作最高峰的那一年,他一年就写了100部科普类书籍,100部!还是科普类!每三天1部!简直了!——此乃二神。
然后,阿西莫夫虽说是科幻科普最为出名,但他其实也是个侦探小说的爱好者,在他的科幻小说中经常会加入探案的情节。甚至乎直接是单纯探案的短篇小说他也写过好几十部。而且,他的科幻、科普作品的内容几乎涉及了所有科学领域,甚至精准预言了很多未来科学的发展与发现,因此他也与和他比肩的亚瑟·克拉克一起被称为“大预言家”——此乃三神。
咳咳……跑题了。那么知道阿西莫夫是何等顶级的大师后,我当然就要看看如何对标他,在他的身上找答案了。于是我又看到了如下这些内容:
他总说自己是“不得不写,我写作的原因,如同呼吸一样,如果不这样做,我就会死去。”
反过来说,正因为他写作如呼吸一样频繁,所以他才能达到极致。
你看,恰恰就如5分钟回顾一次自己学到了什么一样。5分钟回顾一下,那还是比呼吸要宽松的不是?
(嗯?诶?我还在考霸营哦!哇!恍如隔世……)
他晚年还自嘲道:“给一位写作成瘾的作家当老婆,这种命运比死还悲惨。因为你的丈夫虽然身在家中,却经常魂不守舍。再没有比这种结合更悲惨的了。”
如果我们也能做到5分钟回顾一次,那确实也会有点“魂不守舍”吧~但是,为学习魂不守舍,最终会达到什么程度?无需多言了。
我当然做不到把写作当做呼吸,但至少,我要做到每天坚持写作,每天输出。所以即使读书营结束了,我依然每天寻找可以写作的内容,并坚持至少每天1000字……
✨✨✨做不到大师的极致,先从自己的极限开始做起。然后不点超越极限,这就是极致,也是进步的本质。
而时至如今,是我第55天坚持写作,现在每天起码输出4000~5000了……算上逐字稿可能破万……
那么这时候我们来算一下,取个平均值,假设我每天输出5000字,40天就是20万字。20万字能不能达到一部书的水平?
好像可以!大部头算不上,起码小品集可以算了。
好的,那么至少在量上,我已经迫近阿西莫夫一生平均的水平了~!
咳咳,当然也不能膨胀,毕竟质量差远了~~
然后就是,在读书营时写的分销文案得到了运营大大的青睐,他送了我一本斯蒂芬·金的《写作这回事》。这又是一次全新的心灵旅程。
那么它给我带来的答案,其实上面已经提到了。奉上原文:
“但是你需要一个房间,需要房门,需要关上门的决心。你也需要一个具体的目标。你坚持的时间越长,写作对你而言就会越容易。不要等待缪斯(灵感)从天而降。我在前面已经说了,他是个固执的家伙,不容易受到创作悸动的蛊惑。我们不是在谈论灵异世界或者占卜板,而是在谈论与装下水道、开大卡车差不多的一份差事。你的工作就是要保证让缪斯知道,每天九点到中午,或者七点到三点,你都在。他如果真的看到你这么做,我向你保证,他迟早会现身,咬着雪茄,施展魔法。”
其实这也是一个“只要你坚持去做,就会越来越容易”的经典例子。如今我确实是每天只要坐下来、安定下来,用心一写就是2~3000字,是我过去完全无法想象的。我现在担心的再也不是灵感和量,而是如何把话说得更精炼、有力,把文章缩短的同时依然保持同样的表达质量。
就比如周六晚上的分享稿,写了近5000字,几乎是一篇大学毕业论文的下限了。而我自己觉得有些内容还是说得不够清晰、不够有力,而有些内容则是说得太啰嗦,而且心里还有一些点也没说完。也不知道读者们是如何看待,但如果能把原文缩到3000字,说不定还可以有2000字的余裕来说更多有趣、有用的事情吧。
当然除了阿西莫夫和斯蒂芬·金,我还一直记得很多年前一位网络小说作者,忘了是天下霸唱、南派三叔还是谁,他说,他的小说之所以可以写得那么详实,有那么多知识量让大家看得爽,是因为他每写一部书前,至少要读完5~10本相关的专题书籍。当时我是觉得,这位作家真的很用心,但也是还没领悟到其中真意。
提起这个事情,其实也是在说一个道理,我觉得是我们很多人曾经成功过而如今却迷茫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反向回答昨天整节课内容的一个精髓:
如果我们还没有提出问题,哪怕再好的答案放在面前,那都是毫无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