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来历与习俗

冬至,古人的解释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在北半球,冬至日是全年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一天,也是白天最短暂、黑夜最漫长的一天,所以被中国先民们称之为“至日”。最开始,古人以冬至为年年岁岁的结束和开始的节点。

殷商时期,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冬至节相当于春节。到了周朝,则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苗族的历法里,也曾把冬至当做新年。

因此在民间,常流传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在这一天,人们往往会进行祭祀活动,

《周礼》中记载:“以冬至日,致天神人鬼。”周朝的官民在这一天祭祀,祈求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饥饿死亡。

《易经》中载:“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礼记·月令》则言:“土事毋作,慎勿发盖,毋发室屋及起大众,以固而闭。”

它们都说的是冬至这一天,国家体恤百姓,不起用动员民众,关闭关口,与民休息,工商旅客都不远出,先王也不省视四方之事。

由此可见,早在数千年前,冬至便已成为一年中的重要日子。

而到了汉朝太初改历,将岁末推后至十二月(腊月),岁终祭祀才与冬至分开。这一天,也更多地变为了庆贺的日子。《汉书》里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说的是冬至之后,白昼会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所以应该庆贺。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到了魏晋,冬至称为“亚岁”,人们要向父母长辈拜节。

到了唐宋。冬至又同岁首并重。

《晋书》中曾载: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

南宋的《东京梦华录》中则所描更多。“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这些记载,足见古时冬至节气的重要,和人们对它的郑重,庆祝的盛大。这是古人们在见到了自然天气的变幻,在辛苦忙碌了一年后,为自己与自然共同设立的节日。小饺暖尽心头寒,更胜金银百十千。除了祭祀与庆祝,冬至这个节气,对于历来热爱美食的中国人来说,更是一个“吃”的节日。

在我国北方许多地区,每年冬至日,都会吃饺子。相传这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而流传下来的习俗。

东汉时,张仲景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

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

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也就流传了下来。

虽然故事带有民间杜撰的色彩,但直到冬天,饺子为人们口腹带来的温暖,却是绝非虚构。

在北方的冬至,人们在开着暖气的屋子里,将一个又一个皮薄馅大、白白嫩嫩的饺子下入锅中,等着水汽和香气一起弥漫开来,然后便可一家人围聚在桌前,享用这暖心暖胃的美食。户外天寒地冻,而室内温暖如春。

当然,他地的人也无需羡慕北方的,在各地皆有美食的中国,冬至这天,值得品尝的东西太多。

山东热腾腾的羊肉汤、江南甜糯的汤圆和赤豆糯米饭、江西酥软香甜的麻糍、台湾形状各异的蒸糕......种种美味,都是人们在冬至这天犒劳自己的“佳肴”。

此外,关于冬至的物候有三: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这代表着虽然阳气开始生长,但阴寒犹在,我们仍需注意保暖与养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冬至:来历与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