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禅随笔》二十七

向上一路,千圣不传

幽州(今河北北部至辽宁一带)宝积禅师也是马祖大师门下八十八位善知识之一,其生平不详,但其上堂法语精彩绝伦,对后世禅宗影响极大。

宝积禅师在马祖大师门下习禅,常听马祖宣说即心即佛等等,但尚未了悟。一次,他外出路过一个集市,偶见一位客人在买肉,客人对屠夫说:“精的肉割一斤来。”

看到客人挑肥拣瘦,屠夫放下刀,双手交叉在胸前,昂然反问:“客官,您看哪个不是精的?”

行路的宝积禅师一听屠夫这话语,猛地省悟,不禁哑然失笑。

问:古人省悟怎么如此容易?

答:您只见他省悟容易,可注意到人家一路都在用功,每天时时刻刻都在用功参寻呢。

问:这就是在生活当中修行吗?

答:不,这就是过最纯粹的修行生活,他的注意力时常关注内心,总在寻找自性。只有这样,才可能在生活境遇当中忽然省悟。那种种促发觉悟的外在机缘,只属于随时准备好的人。

又一次,宝积禅师在外遇见一户人家出殡,只见那歌郎振动手中铃铛,高唱丧歌云:“红轮决定沉西去,未审(不知)魂灵往哪方?”紧接着,丧幕下跪着的孝子伤心地哭诉曰:“哀——哀——”

宝积禅师一闻此音,顿时身心踊跃,对于自性再无疑虑。回到寺院,他把自己的领悟汇报给马祖大师,马祖给予印可。宝积禅师于是告辞马祖,远游四海,后住幽州盘山宝积寺,人称宝积禅师。

问:第一次,听闻屠夫说“您看哪个不是精的?”宝积禅师省悟了什么?

答:省悟了一切都在于自心之分别,若不分别,则万法一如,无可挑剔。

问:这是见性么?

答:还不是,这是理悟,深达真如法理,妄想情执从此将越来越少。

问:第二次,听闻孝子伤心哭诉“哀——哀——”之时,宝积禅师又觉悟了什么?他为何身心踊跃?

答:宝积禅师常听马祖大师开示即心即佛、非心非佛等等法义,但他还没见性,故于行路当中随时参寻,参寻那心性佛究竟在何处。这次路遇出殡,那歌郎高唱丧歌云:“红轮决定沉西去,未审魂灵往哪方?”恰恰与宝积禅师参寻的内容一致了,是啊,人必死,如红日必将西沉,可那曾经活生生的“魂灵”到底去了哪里呢?

这一刻,宝积禅师“参”进去了,他在专注地寻找心性佛,世人不晓得那是心性佛,所以把它叫做“魂灵”。正在寻找之时,那孝子忽然伤心哭诉“哀——哀——”恰恰做了最生动的解答。

“魂灵”往哪里去了呢?心性佛在何处呢?且听那“哀——哀——”之声在何处分明!这就是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之修法,循着声音反闻自性,心性当即明了。

宝积禅师前次已有悟境,此次则顿然见性,忽觉那“哀——哀——”之声不来自于孝子,而是源于禅师的心性佛。心性佛如此明朗常在,它空不可得却承载着一切万物,它无形迹却有见闻觉知等功用,不必再寻找了,任君起心动念,举手投足,都是它。如此直达本来,教人怎不身心畅快,欢喜踊跃呢!

问:难道“魂灵”就是自性佛吗?

答:过去在南天竺国,达摩祖师的侄子异见王即位后,意欲毁灭佛教,祖师遥知,便派遣弟子婆罗提尊者前往教化。异见王问婆罗提尊者:“何者是佛?”

尊者答:“见性是佛。”

王问:“您见性否?”

尊者答:“我见佛性。”

王问:“性在何处?”

尊者答:“性在作用。”

王问:“是何作用,我今不见?”

尊者答:“今现作用,王自不见。”

王问:“于我有否?”

尊者答:“王若作用,无有不是;王若不用,体亦难见。”

王问:“若当用时,几处出现?”

尊者答:“若出现时,当有其八。”

至此,异见王对于佛性之作用兴趣浓厚,便请求尊者:“其八出现,当为我说。”

婆罗提尊者于是说偈语曰:“在胎为身,处世为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赅(全包括)沙界(恒河沙数世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唤作精魂。”

异见王听罢偈语,心即开悟,乃忏悔自己意欲毁灭佛教之恶念,并向婆罗提尊者继续咨询佛法要义。

由婆罗提尊者的偈语可知,见、闻、嗅、尝、觉、知都是佛性在作用,也都是自性佛在作用,世间人把它叫做“精魂”或“魂灵”而已。

问:自性佛就是指佛性吗?

答:是的。自性本是佛性,故称自性佛,也称自性法身。

问;这么说,找到这个“精魂”之后,便会明白它就是自性佛,是吧?

答:假如不曾深入学习佛法经论,即便找到了它,也往往会发生错认,例如将它错认为“自我”、“梵我”、“冥谛”、“神性”等等,那将会落入外道见解。因此,外道修行人也会开悟,也能见性,但他们往往陷入错认和邪见,无法透脱本来面目,不具备般若智慧的缘故。

因此,找到和找到是不一样的,觉悟和觉悟是不一样的,见性和见性也大有差别。只有合乎实际的觉悟,才叫做正觉;只有透彻实相的见性,才叫做见性成佛。

宝积禅师经历了解悟(开解法理)和证悟(现量见性)之后,对于即心是佛等等再无疑虑。于是返回寺院,向马祖大师汇报。得到马祖印证之后,便告辞远游,随缘历练自己,也随缘弘法。

一次,有僧来问:“如何是道?”宝积禅师便呵斥他:“咄——”该僧不解,再请法曰:“学人未晓,请师再开示!”宝积禅师回答:“去!终不为你说。”

问:这宝积禅师太不慈悲啦,人家诚恳问法,为啥不为他说呢?

答:道者,菩提大道是也,自性法身是也。那时的修行人多是饱学之士,对于经论都曾深入学习,不缺乏佛教理论知识,与如今的人不同。

但若论了道这个事,必须亲见自性佛才可以,非言语思维可到。如何亲见?踏实参悟,到了因缘际会之时,自然拨云见日,如前文宝积禅师那样。宝积禅师不为他讲说法理,恰恰是最大的慈悲,这个东西怎是法理和言语替代得了呢?另外,宝积禅师虽口说:“去!终不为你说。”这其实已经开口说了,正是无说之说,直接呈现本性,非法理可及。

问:那我问了这么多,法师您为何都一一回答呢?

答:只因您不是块儿熟料,对于经论教法知之甚少,还需要学习和思维,慢慢积攒福慧资粮。若论见性,那是专门修行人的事情,不是佛教爱好者们的菜。

问:如何成为专门的修行人?

答:以见性解脱为唯一人生目标,除了照料自己的基本生存之外,其它统统放下,专门为此努力参悟,尽此一生坚持不懈。

问:可我照料了自己的基本生存之后,就没有其它时间和精力了,咋办呢?

答:见性解脱属于具备福慧资粮的人,暂时还不属于您。您属于需要慢慢培养福慧资粮的人,期待未来甚至未来世能够明心见性,也不迟。修行不是一生的事情,需要发长远心,乃至极长远之道心。只因未来无尽,您的道心也必须无穷无尽才可以。

住持盘山宝积寺之时,宝积禅师留下了许多珍贵法语,一次,宝积禅师上堂说法云:“心若无事,万法不生;意绝玄机,纤尘何立。道本无体,因体而立名;道本无名,因名而得号。若言即心即佛,今时(之人)未入玄微;若言非心非佛,犹是指踪极则。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学者劳形,如猿捉影。”

这段话流传很广,对后世禅宗影响极大,常被人引用。将其译为白话文,大意是:“自心如果无事挂念,则万法在您心里就不曾发生。意根如果能够断绝连绵妄想,则纤毫法义也无从树立。大道本没有道体可得,但也不曾断灭,故此树立道这个名字。道本没有名字,只因前面的方便树立而有了名字,再因名字而拓展为种种称号和法义。”

“如果说即心即佛,如今的人往往对此不够明了,不知其中奥妙。如果说非心非佛,这仍是标月之指的那根终极手指头,还不是月亮。若论禅宗这向上一路,贤劫千佛出世也不曾传授。所以学禅的人们往往不知所措,虽然精进修行,却如同猿猴捞月一般,只盯牢了月影,不知月亮在何处。”

问:如何是“向上一路”?

答:慈明禅师对此有评语,很精彩,曰:“向上一路,千圣不然。”意思就是说,您宝积禅师所谓的“向上一路”,贤劫千佛根本不会认可。

问:啊,没这条路呀?

答:所谓传佛心印,其实无路可通,无心可传授。对此,宝积禅师方便称之为“向上一路,千圣不传”。

问:既然不曾传授,佛陀出世所说的三藏十二部教典又是什么呢?

答:都是标月之指,而不是月亮本身。月亮比喻心性,比喻实相,比喻本来面目,比喻自性佛,比喻清净法身,比喻真如,等等。

问:那月亮本身到底在哪里呢?

答:您要把提问的那个家伙揪出来,狠狠地扁它,它会告诉您的。

又一次,宝积禅师上堂说法云:“夫心月孤悬,光吞万象。光非照境,境亦非存。光境俱亡,复是何物?禅德,譬如掷刃挥空,莫论及之不及,斯乃空轮无迹,剑刃无亏。若能如是心心无知,全心即佛,全佛即人,人佛无异,始为道矣。”

这段开示太牛了,大意是:“心如明月独自高悬空中,其光明含纳万象。但心光不曾去照看境界,所谓境界也并非实际存在。如此心光不照耀,境界非实存之时,又是什么呢?”

“各位习禅大德,就好比有人舞动利刃挥向虚空一样,不必说利刃砍得到虚空或砍不到虚空,只因这虚空无形迹,所以它不会被砍,宝剑的利刃也丝毫无损。如果能够这样心心念念不起知见,心如虚空一般,则全部的心就是佛,全部的佛就是人,人与佛没有差别,才是大道也。”

问:如何是心月之光?

答:即所谓心光是也,指心的觉知明了,也就是觉知性。

问:为何说“光非照境,境亦非存”?

答:觉知性不去攀缘境界,则境界便如同不存在一样。当主观性不去作用,所谓的客观便无从安立。

问:心光不照耀,境界非实存之时,到底是什么呢?

答:这就是所谓的心境双亡,但真地灭亡了吗?谁知它心境双亡呢?恰在此时,只灭其相,不灭其性。《圆觉经》云:“诸幻尽灭,觉心不动。”能观照的心光与所观照的境界一同归于寂灭,但本来寂灭之本觉心性不曾动摇,它如虚空一般,无形迹而遍在,不会被任何境界之利刃所伤害。您要问它是什么?请往提问处反向观察,自然明白。

就算您明白了,也无法准确表述出来。到这里必须每个修行人自己观察,谁也替代不了谁。

又一次,宝积禅师上堂说法云:“三界无法,何处求心?四大本空,佛依何住?璇玑(指北极星)不动,寂尔忘言。觌(dí相见)面相呈,更无余事。珍重。”

其大意是:“三界轮回当中尚且没有实存之法,您到哪里去找心呢?组成这世界万物的地、水、火、风四大本来空寂,所谓的佛能住在哪里呢?您看那北极星在天空不动,任其它众星环绕运行,如此寂静,有何可说呢。您只要了悟到见面之际已全然呈现,就再也没有什么了。各位好自珍重。”

问:这样说来,法也空,心也空,佛也空,是么?

答:是的,无有一物真实。

问:那“觌面相呈”的又是个什么呢?

答:空而不灭,空而灵明,现量常在,本来如此。

宝积禅师将入灭之际,普告众弟子:“你们当中,有谁能够描摹我的真影吗?”弟子们于是纷纷为禅师画像,各自呈上,但宝积禅师都不认可。

最后,弟子普化禅师出来说道:“我可以为您描摹真影。”

宝积禅师曰:“嗯,何不呈给老僧呢。”

只见普化禅师走到门口,打了个筋斗翻身而出。

宝积禅师很满意,赞叹曰:“这货将来不得了,风驰电掣一般化众生去也。”

于是宝积禅师端身正坐,奄然迁化。朝廷赐谥号曰“凝寂禅师”。

普化禅师后来辅助临济义玄禅师在北方大弘禅法,果如宝积禅师之预言,其禅风迅猛,不拘常格。

                                      2017.8.29

你可能感兴趣的:(《习禅随笔》二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