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频共振

这两天经历了几件事,突然悟出一个道理:原来那些相处起来让我们觉得舒服的人,是因为能达到同频共振——不管说什么,对方都懂,无需做任何解释,彼此便心意相通。

                      一

昨天有个孩子,与同学相处时,受到一些刺激,被送到了心理咨询室。张老师利用他所拥有的心理技巧,一点一点打开了孩子的心。我静静地听,默默的学习,我触摸到张老师在这个过程当中的精髓——抚慰狂躁起来的情绪、理解孩子的心灵、倾听孩子的需求、给予孩子释放的机会,不强迫任何的改变,不施加任何的压力。

咨询结束之后,我和张老师展开了讨论。虽然我和张老师的心理知识相差很多,但是我们有同频共振,在思想交流碰撞中,再次引发我许多思考。又想起了薛老师曾经要求过的“戒帮人之心,戒教人之心,戒急人之心。”确实每个人都是自己问题的专家,每个人都有力量改变自己。这一瞬间,我突然明白,心理健康教育无论运用什么样的心理技巧,其核心不变:理解,倾听,尊重。

当然,所有的这一切,要有“善意”做根。也忽然想起薛老师曾经讲过,做心理咨询师的首要基础,是心底的善良,心若不善,无论学习多少技巧,终究难以治愈人。

                        二

今天听思政课,有这样一个环节“老师让孩子在体验活动之后谈感受”。虽然找了三个孩子谈感受,但是内容没有一点差别。

评课时,我提出了这样一条建议:“孩子回答之后,要有所引导,让学生的感悟越来越深,课堂才有层次感。”

这条建议立刻引出教数学的李老师的共鸣,虽然学科不同,但是我们在交流过程中依然是同频的。学科之间的知识障碍,并不会阻挡这份交流。


与 同频的人交流,是件轻松愉快的事情,不需要过多的语言,甚至有时候只是一个眼神,已经全部明了。

然而频率不同,即使做再多的解释,也显得苍白无力。可是以前的我会选择拼命的解释,尽力的想要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竟然妄图让对方接受我的观点。现在看来是我又错了——频率不同,思维见解不同,无论做再多的努力,也是白费的。

就像孔子所说的,如果对方坚持说一年只有三季,那就三季好了。当然,我的意思不是想说明对方是三季人,而是想说,如果沟通中发现因认知、思维的不同,造成沟通困难的时候,应该及时闭上嘴巴。因为认知层面达不到一致,很难达到同频共振,这时候说再多也是无益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