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数》丨话语教给我们很多,但善恶还是可以自明

杂文和现实世界有着血肉般的联系,用鲁迅的说法,是“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由此,它也就成为一个时代的忠实记录者、观察者。好的杂文能够深入生活的各个领域,针对“当下”迅速做出政治的、文化的、历史的、伦理的、审美的评价与判断,由此,杂文不仅反映现实生活同时也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

《沉默的大多数》就是这样一本杂文集,文字的穿透力、思辨的乐趣,在王小波的这本文集里展现的淋漓尽致。“作为一个寻常人,我的看法也许不值得别人重视,但对自己却很重要,这说明我有自己的好恶、爱憎,等等”,这段话是作者自序的开篇,也为整本书定了基调,即便在现在,如此明确表达观点的文章也并不常见。

王小波在1997年突然去世,“王小波热”也是在97年后迅速掀起,20年过去了,当初那波追求精神自由的青年也差不多和王小波当年写这本书时差不多的年龄。

他对于自由精神的追求是通过杂文里的冷峻穿透、小说里的戏谑质疑来完成的。“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为此也要去论是非,否则道理不给你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让你遇到”。

文如其人,他的杂文读起来也很有趣,故事有趣,思考方式更加有趣,一本正经的反讽,不经意间在一个轻松的氛围里表明自己对周遭事情的态度,力透纸背。

文字和表演有共通之处,执笔的那个人功力如何一眼就看出来了。越到最后你会发现,富于思考而又不含戾气的独立精神,太少太少了。尽管,这本杂文集里面谈到的很多问题放在现在也丝毫不显得过时,但是在我看来,这本书最大的益处在于它启迪读者去思考,明确的去表达观点,“成为思维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的精英更为重要”。

如果你想要说服一个人不要轻易对别人做价值评判,你会怎么立论?怎样才能一击而中?尽管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但往往越是简单越不容易说得明白,可是王小波只用了两句话就说明白了,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天赋。他是这么说的:“假如你是一只公兔子,就有做出价值判断的能力——大灰狼坏,母兔子好。然而兔子就不知道九九表。此种事实说明,一些缺乏其他能力的人,为什么特别热爱价值的领域”。有没有不言而喻?

罗素的自由主义思想对王小波的思想和行文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这本书中,不止一处地方提到了罗素,全书张扬的也是自由、理性、平等、有趣之精神:“话语教给我们很多,但善恶还是可以自明。话语想要教给我们,人与人生来就不平等。在人间,尊卑有序是永恒的真理,但你也可以不听”。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不幸就是有些人完全拒绝新奇”,其实王小波所倡导的并不难,都是这些最为基本的东西,比如说成为一个精神独立、理性平和而有趣的人。20年后的今天,读到这本书还是很有启发,我想,王小波之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意义,也正是在这里。

你可能感兴趣的:(《沉默的大多数》丨话语教给我们很多,但善恶还是可以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