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陆路交通规划中的指标

1、“20分钟市镇、45分钟城市”

这里涉及三个核心指标:
√ 20分钟市镇:民众通过走骑搭方式,可以在20分钟以内从住家前往最近的邻里中心;
√ 45分钟城市:意味着在高峰时段,90%的走骑搭出行可以在45分钟内完成,包括往返住家和工作场所之间的行程;
√ 让走骑搭更受民众青睐:实现90%的高峰时段出行由走骑搭模式完成。

这里需要特别注意,20分钟和45分钟,是通过步行、自行车和搭乘公交完成,而不是小汽车。

image.png
image.png

2、主要支撑

2.1 高峰时段的公共交通出行比例

1997年新加坡早高峰时段的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为67%,2004年下降到63%,并在2008年下降到59%。下降的公共交通分担率成为LTMP2008提出的三大挑战之一,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提升公共交通的吸引力,经过五年的努力,2012年早高峰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增加到63%。

而其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2030年高峰时段公共交通分担率分别达到70%和75%。

2.2 轨道交通长度

为了促进高峰时段公交比例目标的实现,新加坡多年来坚持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的建设,轨道交通线网规模在2012年达到178公里,未来的发展目标是在2030年达到360公里。

裕廊区域线将在2026-2028年间分阶段开通;跨岛线首阶段将在2029年开通。延长既有线服务新区域:2031年将CRL线延伸到榜鹅;在南北线上增加红砖站及双溪加株站;2023年将东北线延伸到榜鹅海岸站;将滨海市区线延伸服务西北区域,并在双溪加株站与南北线换乘;汤东线将延伸到樟宜机场。新加坡计划再建一条新地铁线:从北部和东北部途径兀兰、三巴旺、盛港、实龙岗北等地到南部濒水地区。线路建成后预计将有超40万家庭受益,北部地区通勤人员去往市中心的时耗将缩短多达40分钟。

image.png

从媒体的报道来看,市民还是非常关注轨道里程增加带来的体验提升,比如北部地区与中心的时耗,影响的人数等等。

2.3 轨道站点覆盖率

LTMP2008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在中心区域出行者平均可以在五分钟内到达轨道交通站点,即在中心区域基本实现轨道交通站点500-600米半径范围的全覆盖;

LTMP2013对轨道交通站点覆盖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全岛范围内80%的家庭在轨道站点10分钟步行距离范围内,即轨道交通沿线约1公里范围内约覆盖全岛80%的居住人口,轨道交通对人口的广泛覆盖促进了交通与用地的良性互动。

ps:轨道交通线网密度:2012年新加坡按建设用地面积计算的轨道交通线网密度约为0.5公里/平方公里,2030年轨道交通线网密度约为1公里/平方公里,高于香港、上海、苏州工业园区的轨道交通线网密度。

2.4 道路网密度

新加坡现有各等级道路约3300公里,道路网密度为4.8公里/平方公里,如果按照建设用地面积计算则其道路网密度高达10公里/平方公里,高于香港的道路网密度,约为上海、苏州工业园区道路网密度的两倍。

为了落实绿色交通优先,新加坡的快速路其实并没有完全按照规划全部实施。

2.5 公交专用与信号优先来提高公交车速

陆交局计划自2020年开始逐渐推行公交优先道(TPC),将其作为公交专用道的一个扩展形式,提升公交车运行速度。如南北走廊的TPC廊道在完成后,将为公交通勤者带来10-15分钟的出行时间节约。同时新加坡还有望采用智能信号灯控制系统,让公交出行更快捷顺畅。

image.png

2.6 综合交通枢纽

image.png

2.7 自行车骑行道路长度

新加坡的自行车交通发展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将自行车作为市民休闲工具。新加坡以前几乎是没有自行车的,为满足市民休闲健身需求,1990年新加坡公园局提出建设公园连接道PCN(Park Connector Network)计划,即在整个新加坡修建连接公园、公共空间及自然区域的可供步行、骑车的廊道,类似于国内的绿道。第二阶段:将自行车作为优先发展的交通方式。

新加坡一直致力于打造减少用车、绿色出行的环境,目前市镇之间的出行只有一半是采用步行或骑行,慢行出行的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为鼓励公众减少用车,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新加坡,新加坡交通部提出未来将加快自行车骑行道路的建设,初步预算将耗资超过十亿元,在2026年全岛的骑行道路总长将扩大至1000公里,80%的居民步行至最近的自行车道不超过5分钟。

此前,新加坡交通部计划在2025年实现建设750公里的骑行道路。此后又将该目标提前两年,并计划在2023年底前将骑行道路扩建至800公里。届时,新加坡的骑行道路密度可媲美丹麦的哥本哈根和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等绿色出行先驱城市。到2030年,新加坡骑行道路总长将达到1320公里。(2040年提的是建成1000公里的骑行道,两个数据待校核)

2.8有盖走廊

image.png

2.9 小汽车增长率

新加坡通过车辆限额制和道路收费系统等措施严格控制小汽车的拥有和使用。新加坡从1990年开始对小汽车拥有实行拥车证制度(COE), 车辆增长率由7%降低到3%。

拥车证制度的实施有效控制了车辆增长,但是高额的拥车证费用可能反而刺激车主高强度使用车辆,为了减少这种影响,LTMP2008提出需要考虑将费用调控方式由拥有权向使用权转移,并适当降低拥车证费用。

新加坡随后将车辆增长率逐步调低,2013年车辆增长率控制在0.5%。LTMP2013指出,新加坡将坚持拥车证制度的基本原则不变,并寻求长远的可行措施来实现拥车证数量的稳定供应。

3、其他

3.1扩大电动摩托车使用

新加坡交通部表示,电动摩托车在为居民提供更多绿色出行选项的同时,也为新加坡减少排放、加强环保出了一份力从2020年4月起,10千瓦以上的大功率以及最高时速每小时50公里的电动摩托车可向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注册获准在公路上行驶,这一措施将更加便利以摩托车为主要交通工具的通勤者。新加坡副总理兼财政部长王瑞杰表示,将调整路税计算方式以反映车辆的效能,通过合理的附加税等措施,以确保电动摩托车和等效内燃机摩托车所支付的燃油消费税相等,控制并避免电动摩托车数量的无序性增长,减少陆路交通压力。

3.2更具包容性

伸出援手。民众的出行体验不只依赖于交通设施的改造,还受来自其他乘客行为的影响,为他人着想的行为可以为每个人带来更好的通勤体验。未来新加坡将继续致力于打造优雅、互相关照的出行文化和环境,鼓励民众在遇到特殊需求者时主动伸出援手。
友好的交通系统。2019年底,所有的MRT车站都为老年人、孕妇、残疾人及带着婴儿车出行的家庭提供了优先候车处,这一项目将在2021年推行到所有公交换乘站及综合交通枢纽。同时还将在2020年在一条地铁线上推出优先车厢。
更多无障碍设施。到2040年将有更多的走骑搭设施将提高无障碍通达性。如到2020年所有公交车站将设有无障碍通行设施,所有公交车上将设有亲轮椅和婴儿手推车的安全带设施;到2022年将为另外29处行人过街天桥安装电梯;未来还将建设更多有盖步道供民众停留、休息。


image.png

3.3 更环保、更安全

image.png

参考文献
1、https://3g.163.com/dy/article/CMI2RS5C0521C7DD.html?share_token=C6A281AA-3B53-4EBA-819F-6C53DADFC80A&tt_from=weixin&utm_source=weixin&utm_medium=toutiao_ios&utm_campaign=client_share&wxshare_count=1
2、https://www.guoturen.com/guihua-195.html
3、新加坡2040陆路交通发展总蓝图
4、https://mp.weixin.qq.com/s/-gDpXVu0wOBaHnSStYA0dA
5、https://mp.weixin.qq.com/s/JtAPA8jo4bre9RU4AnmEBA

你可能感兴趣的:(新加坡陆路交通规划中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