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起点是洞察自己的感受

    大家先思考一下,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会想解决问题?一定是因为我们有了不好的感受所以才想去解决问题,如果我现在感觉很好,那么没有谁会去想解决问题。感受是什么?感受是人的一种主观体验,表达感受的词有:伤心、失望、委屈、沮丧、高兴、兴奋等等,感受是由什么引起的呢?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

    举个例子,孩子周末看手机到很晚不睡觉,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辛苦学习了一个星期,周末想放松一下,玩手机玩晚一点,第二天迟点起,这也是孩子放松的一种方式,没有什么问题,我也没有担心焦虑等不好的感受,那么既然没有不好的感受,那根本就不用解决。

    有的家长看到孩子晚上玩游戏不睡觉会感到很焦虑很担心,这时我有了不好的感受,我要顺藤摸瓜,去洞察一下我到底为什么担心焦虑?仔细一想,哦,原来我是担心孩子熬夜伤了身体,也害怕孩子玩手机上瘾耽误了学习。那么如何让我的感受能好一些呢?如果孩子不玩游戏我就不恐慌了,但是孩子不玩游戏是不是剥夺了孩子的娱乐放松时间呢?那我可以去跟孩子约定在一定时间内玩游戏,让孩子来配合我解决我恐慌的问题。我们可以去找孩子谈,因为妈妈看你玩手机玩到比较晚,确确实实妈妈有恐慌,担心你熬夜伤了身体,也害怕你玩多了会上瘾影响学习。孩子,你能跟妈妈约定晚上十一点半前停止玩游戏吗?这样妈妈心里就不会那么恐慌了。这个就是以自己的感受为突破口,请孩子配合来解决自己感受的问题。所以,突破口在自己手里,在自己能掌控的范围内。

那么有的家长就问了,我这样说了孩子不配合。你和孩子提出这个约定的前提是有良好的亲子关系,亲子关系良好孩子才有可能顾及你的感受,才会调整自己来配合你。你请孩子配合来解决你的问题,孩子可以有权不配合。如果孩子不配合,我们可以调整我们的认知,接纳孩子的现状,让孩子自己去体验他的行为带来的逻辑后果,比如,熬夜之后第二天身体不舒服。或者因为玩手机多了作业没有完成,遭到老师的批评。孩子承受到属于他的后果时,他就会做出调整和改变。

反之,不会洞察自己感受、忽略自己感受的父母会认为是孩子的行为有问题,打着为孩子好的名义去控制孩子,他们会跟孩子说,你这样熬夜玩手机对身体不好,会影响学业,你就不能早点睡觉少玩点游戏吗?这样处理问题,孩子听到的是妈妈对我不满意,觉得我不好我很糟,很容易就引起孩子的对抗,不但问题没有解决,还破坏了亲子关系。

所以,家长朋友们,遇到问题首先体会自己的感受,给自己的感受命名,然后再以感受为突破口,洞察是什么原因引起了我不良的感受,可以请别人配合来解决我难受的问题,也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认知来解决自己的不良感受,记住一条,我们解决的是我们感受的问题,而不是别人表现的问题。把问题的定位起点找准,突破口找准,问题才会得到有效解决。

你可能感兴趣的:(解决问题的起点是洞察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