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季节 | 读《二十四节气》

昨天,2018年的冬至。你吃饺子或者喝羊肉汤了吗?数九开始了,记得保暖。

图片发自App

翻开《二十四节气》这本书,我们先来说冬至,这是我国历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过了冬至,白天越来越长了,是一个吉日。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部落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用肉馅儿包成角儿,取浑屯之音,呼作“馄饨”,恨而食之,并求平息战乱。因最初是冬至这一天制成,后来冬至都要吃饺子了。

吃“捏冻耳朵”是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耳。

与冬至密切相关的还有《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就是从冬至算起,九天为一个单元。

杜甫《小至》有:“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说冬至后白昼渐长,阳气渐舒,冬至既到,春天也就不远了。杜甫借诗感叹时光与人生,感叹岁末与寒冬,讴歌冬至节。

图片源自书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我们在小学学的二十四节气歌。

这二十四节气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凡立者,皆为开始也。凡至者,皆为此季节来临。凡“分”者,昼夜平分也。小暑是气候开始炎热,大暑则为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处暑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小雪是开始下雪,大雪则为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小寒为气候开始寒冷,大寒则为最冷的时候。

物候知识的起源,在世界上以我国为最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人民就把一年四季寒暑的变化分为二十四节气。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每年公历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立春分三候:“初候东风解,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立春的民俗很丰富,北京有鞭打春牛的习俗,为的是提醒人们已经立春,不要误了农事。立春吃春饼的习俗,可以追溯到晋代。在我国许多地区,“立春”之日,民间还要举行“耍社火”的娱乐活动。

在自然界,在人们心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一切都欣欣然。

图片发自App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雨水分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

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是对春雨最好的欢迎。农谚也有:“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民间也有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谚语。我还知道嫁接果木,植树造林,正是时候。

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度是清明节气。“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是一句农业谚语。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清明节也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除扫墓外,还有许多民俗活动,诸如春游、踏青、插柳、植树。斗鸡、放风筝、荡秋千、击球等活动也很盛行。

杜牧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白居易有:“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黄庭坚有“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孟浩然的:“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说也许清明是一个普通的日子,然而漂泊在外的游子此刻的心中却贮着一片愁楚。而程颢有:“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当我们读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总让人联想到“白露”这个节气。

每年公历9月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是“白露”节气。天气正如《礼记》中所云的“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此时天高云淡,气爽风凉,是一年中最可人的时节。农谚中“白露高粱秋分豆”“白露前后看,莜麦、荞麦收一半”是真实的素描。

白露节气的风俗颇多,福州有“白露必吃龙眼”的说法,老南京人十分青睐“白露茶”。

“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烘托了安静祥和的气氛。杜甫还有一句千古名句也跟白露有关,那就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表达思乡念人之情。

此书包括了二十四节气的起源、演变过程、基本内容和相关的农事活动,以及衍生出来的节庆、礼仪、民俗、谚语等,还介绍了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珍贵古籍。

二十四节气的应用,使人类增强了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加速了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

二十四节气就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相传,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体现。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愿您在每一个节气里享受安宁时光,度过惬意的人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命的季节 | 读《二十四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