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乡土中国》有感

        在假期中,我看了本书叫《乡土中国》。

        这本书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机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诸多方面观察,剖析了乡土社会的结构以及其特点。可以说,它仍是“读懂中国”的上佳读本,也是所谓学术普及作物的最佳范例。这本书所说的乡土中国,包含了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并不排斥其他体系,同样影响着中国的社会,那样影响同样可以在中国的基层社会里发生作用。

        书上的这几点我尤其印象深刻。一是土,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当孩子出国,父母会偷偷的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孩子箱子里。说是水土不服的时候,想家的时候,可以把红纸包裹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而这一包东西,是一包灶上的泥土。在这里面作者还用了许多例子来认识土对于他们的重要性。

        二是信用。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事。简单来说就是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一种是规则,一种是法律。但是规则不是法律,规则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通了家。乡土中国就能实现这一点。因为乡土中国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则熟悉到不加思索的可靠性。敢问今时今日,有谁能毫不疑惑的相信别人。这可见,乡土中国是挺难能可贵的。

        三是文字。乡村是相当于一个面对面的社群。作者曾举过这么一个例子:如果有人在你门上敲着要进来,你问“谁呀?”门外的人十分之八九回答你一个大声的“我”,就是说你要用声音来辨人。在像农村这样面对面的社区里一起生活的人,是不必通名报姓的。但是回看我们如今,如果不是经常联系的人,你要如何能够用声音就能辩出呢。文字的确很重要。但是文字所能传达的情和意是不完全的,因为在说话时我们还有许多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的作用。文字是间接的说话,因此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

        由此说来,这本书改变了我对乡村的感观。其实从历史学中国古代时我就了解到农业的重要性,但从这本书,我了解到他们的为人处事,我知道他们的纯粹,知道他们的友善,他们信任。这也是我们一直所要做到的处世方法。也许以为乡村有很多文盲,但是农村学生努力学习改变命运是你不为所知的一面。

        《乡土中国》的确是一本值得一看的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乡土中国》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