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6

06 说服他人的第一法则,是让他人自愿选择

主讲:有书君

        很多人都有过试图说服别人的经历,然而收获的结果却大不相同。有的人苦口婆心说了一大堆,听的人却依然无动于衷;而有的人只是说了三言两句,就很轻易地打动了对方;甚至,有的人并不需要多说什么,只是巧妙地迎合了对方的心理,就让别人心甘情愿地答应了。

        诚然,说服他人是一项硬核功夫,不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倘若可以具备说服他人的谈判技巧,那么,又何愁不能脱颖而出呢?换句话说,具备说服力,是一个领导者的基本潜质。

        今天,我要给你讲的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故事。

       孝文帝是一个很有野心的皇帝,他志在统一天下,可是,北魏的都城平城既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统一中原,于是他便想要迁都到更为繁华的洛阳。

       但是,迁都不是一件小事,这势必会遭到一些保守大臣的反对。对此,孝文帝想到了一计。他召集群臣开了个会,告知大家他要南伐,群臣虽不同意,但最后也只能跟着拔军南下。孝文帝率领着百官,带着百万兵士一路浩浩荡荡地往南出发了。到达洛阳时,正巧赶上秋雨,道路十分泥泞难走,孝文帝便让大军暂时驻扎了下来。

         面对恶劣的天气,有些大臣终于忍受不住,出来阻止南伐。孝文帝趁机说:“南征大计岂能半途而废?如果不想在这时出发,那就把都城迁到这里。你们是愿意继续前进,还是在这里设都城?”那些不愿迁都的大臣们,虽然心里不情愿,但相比起打仗,他们宁愿同意把都城设在洛阳。

       说到这里,我们不免感慨,孝文帝打了一手好算盘。要知道,平城是北魏建立者拓跋珪选的国都,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更是一所军事重镇。如果孝文帝直接表示迁都洛阳的话,朝中的保守势力定会群起反对,说不定还会给他扣上一顶“亵渎祖宗”的罪名。

        但孝文帝显然不是遇到困难就退缩的人,他思来想去,干脆拔高要求,霸气地宣布南征,带领百官挥军南下。到了洛阳后,他又借机和反对南征的大臣们做了笔交易:可以不南征,但得迁都洛阳。

        最后,那些保守势力虽然不愿离开平城,但他们更不愿南征,两相比较下来,便妥协了。在这个过程中,孝文帝先是提高标准,然后在适当的时机降低要求,从而让大臣选择了自愿服从。这招“以退为进”,十足十地将那些大臣套路了一把。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这种问题,如果想让对方接纳我们的意愿,不妨试着先从高处着手,再从低处收手。要知道,人都是有比较心理的,当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往往都会选择相对简单的那一个。

       好,说完了孝文帝的案例,我们再来看一看反面案例邓康的故事。

        邓康是谁呢?他是东汉女政治家邓绥邓太后的堂弟。当时,汉安帝年幼,邓太后便开始临朝听政,接着邓氏一族的权势越来越大。我们都知道,自古外戚摄政大都没什么好下场,而随着汉安帝长大成人,朝中也出现了让皇帝独立处理政务的声音,但这些声音都被邓太后强势否决了。

       当时,邓康担任越骑校尉一职,八成是提前嗅到了危机,他给邓太后上书建议,抬高朝廷威望,削减外戚私权,言语之间尽是诚恳。对于邓康的这些建议,邓太后的是什么态度呢?很直接,不予采纳。这么三番五次下来,邓康便有了情绪,他干脆称病拒绝上朝。

      于是,邓太后派了个内宫侍者前去探问他,可没想到,邓康却把这位侍者骂了出来。侍者怀恨在心,回来后便和邓太后说邓康装病,并且出言不逊。这么添油加醋一告状,邓太后十分恼火,不仅将邓康的官帽给摘了,还将他遣回封国。

      说起来,邓康的出发点是好的,他深知外戚干政的利害,便上书要求削减邓氏一族的势力。原本他以为凭借自己邓氏族人的身份,会让邓太后多少有一番思虑,却没料到,最终被邓太后踢出朝局。

      邓康为什么会失败呢?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说话太直接了。邓太后压根就不想削减外戚势力,而他仅凭着一腔义正言辞,完全不懂得迂回套路,直通通地去上书建议,势必会引起邓太后的反感。在遭受拒绝后,又闹起了情绪不去上朝,这些都犯了邓太后的忌讳。可以说,在邓康决定上书的那一刻,他就输了。

       我们在与人沟通的时候,倘若想让对方听从自己的建议,需要先琢磨一下对方的心理。如果感觉对方很难说服,那么,越是直接的沟通方式,就越有可能会适得其反。 

       所以你看,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方面都要求我们掌握这种说服他人的技巧,尤其是在职场环境里,如何去有效地表达出自己的建议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职场中,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别人心甘情愿地接纳我们的意见呢? 

        第一,在说服别人之前,要先了解对方的处境和心理。

       以邓太后为例,她在掌权后便开始大力培植外戚势力,邓氏一族几乎占据了朝中内外要职。倘若有人不服,立刻采取铁腕处理,其手段威风凌厉,不亚于西汉的吕后。在这种情况下,邓太后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后宫女性,而是一个玩弄权术的政治家,因此她不会轻易放权。

      在这样的情况下,邓康上书要求削减邓氏势力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要求邓太后放权。这对于已经享受到权力快感的人来说,可能性微乎其微。事实上,邓太后重用外戚,临朝听政,直到她去世才真正把权力还给了刘氏一族。邓康显然没有认真去琢磨邓太后的这层心理,才招致了邓太后的反感。

        说服力是一门学问,我们在开口之前,先不要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妨先去了解对方是什么心理。

        我们来举个例子:公元前630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这对与郑国来说是可谓是灭国之灾。情急之中,郑伯找到了智勇双全的烛之武,让他去帮忙游说秦国。

       烛之武是怎么做的呢?他见到秦伯后,并没有期期艾艾地站在郑国的角度去求饶,而是站在秦国的角度,给秦伯列出了三点:第一,灭掉郑国,只会增加晋国的土地和势力,对秦国没有一点好处,甚至会削弱秦国的势力;第二,如果秦国放弃围攻郑国,郑国可以为秦国往来的使者提供物资,这对秦国没有丝毫坏处;第三,晋国野心大,如果郑国被灭,日后势必会对秦国发起进攻。

       秦伯听完烛之武的分析之后,立刻就和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人守卫郑国。不得不说,这是一场非常漂亮的外交战。

     试想,秦国想要出兵,无非是因为与晋国有盟约,再者,想要借机捞一把。但当秦伯知道灭掉郑国,只对晋国有利而对自己全无好处后,便开始动摇了。烛之武正是抓住了秦伯的这一心理,晓以利害,才使秦伯听从了他的建议。

      值得一提的是,烛之武奉命去游说秦伯,完全是为了郑国的利益,然而,却能站在秦国的角度,处处为秦国着想,这就更利于秦伯把他的建议听进心里去。

       我们在说服他人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可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首先要考虑对方的心理需求,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找切入点。如此一来,既可以让对方听得进去话,又可以让对方放下心中的警惕。

        好,说完了第一点,接下来我们看第二点,懂得在适当的时候采用迂回策略。

       在这一点上,战国时期的齐国谋士邹忌,就运用得特别好。据说,邹忌长得帅气,他的妻妾和来访的客人,都称赞他长得比齐国远近闻名的美男子徐公还要好看。可是,当他真的见到徐公本人之后,自认为相貌比不上徐公,甚至差很多。很快,他便明白过来,他的妻妾和来访的客人都是有求于他,因此,那些溢美之词都不过是在奉承他。与此同时,邹忌意识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他一个谋士尚且如此,那作为统治者,要想听到真话可不得更难吗?

       于是,邹忌在拜见齐威王的时候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没有徐公好看。可是我的妻妾偏爱我,客人又有求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坐拥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而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的百姓更是仰仗于大王才能安稳度日。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齐威王听后,立马就下达了命令,广纳谏言。

      人们都说“忠言逆耳”,但殊不知,这“逆耳”二字暗藏着帝王的杀心。邹忌是个聪明人,他将妻妾客人的奉承话讲给齐威王听,让齐威王跟他产生共鸣。接着,他再迂回去说帝王更容易被“蒙蔽”,以此让齐威王听进谏言。邹忌真正做到了“忠言顺耳”,不得不说,他是一个优秀的说服者。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都应该明白,下级劝说上级,其实是有一定难度的。我们首要做到的就是谦逊有礼,然后找准契机,迂回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否则,一不小心就会被扣上“以下犯上”的帽子,更不要说被领导采纳建议了。

      好,说了这么多,关于《资治通鉴》“说服他人的第一法则,是让他人自愿选择”这一篇,我们今天就说到这里,让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吧:

       首先,我们了解到,说服别人是一门技术活,在职场上如果你想要获得一席之地,就要让别人听进去你的建言,否则,空有满腹抱负,却无法落到实处。

        通过孝文帝迁都和、烛之武退秦师和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掌握说服他人技能的重要性。在职场中,如果想让别人听从自己的建议,可以试着去掌握两种技巧:一是,在说服别人之前,要先了解对方的处境和心理;二是,懂得在适当的时候采用迂回策略。

       《三国志》中有一句经典的话:“攻心为上。”说服他人,其实就是一个掌握他人心理的过程。当你知道对方在想什么,需要什么的时候,距离成功说服别人也就不远了。不过,这个道理看似简单,实践起来却并不容易,需要你反复琢磨,多去体会、练习,才能找到应对之策。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3-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