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互联网真正的生态?

       很多人问怎么做生态?怎么做开放平台?怎么做服务市场?其实所有的开放都是业务的决定,并不是产品,也不是技术的决定。什么叫业务决定?很多人认为开放就是搭建一个平台,建立API的开放,再加一个服务市场,把流量导进服务市场,再把品牌树立起来,然后开一些线上线下的会,做一些PR,就是开始做生态。但事实上,开放和生态真的是一回事么?

       有的同学问我,他现在在公司做一个开放平台和服务市场,老板给的指标是,今年要做20亿的GMV,但本身这个市场里面流量就很少,也没有集团的其他资源支持,却需要一个独立的小业务单元背负这样的KPI。这种现象在很多团队中存在,特别是做开发和生态的团队,要做非常大的市场和生态,却游离于整个业务主干之外,开放和业务主干之间是分离的。回到我上面说的那句话:开放永远不是产品和技术的问题,永远是业务的问题,也就是如果开放的KPI和整个业务的KPI根本不相关联,那么这个团队在业务单元里面,基本上是必死无疑。

        那什么是真正的开放?什么是真正的生态?事实上来讲不用讲的那么大,讲两个做的比较成功的开放和生态体系。第一个是:淘宝。淘宝本身的开放平台和服务市场,为什么称之为生态?其实整个淘宝的开放经历了从社交开放到导购开放,到返利开放,最后到商家开放的过程,这一系列的过程里面,是整个集团对业务的取舍。这些取舍背后没有对错,但业务是更贴近生态,在思考开放到底应该怎么做,当思考清楚了,那么一切就解决。结论就是:整个淘宝开放平台主要依托商家端的开放。因为买家端不论开放的尺度也好,开放的内容也好,都受限于安全、用户体验、商业因素,它的开放并不是非常好的方式,能够发展成生态去成长。

        而在商家端,因为淘宝的卖家从每天只有一单到十单,到一天有上千单上万单,不同淘宝的卖家,对于工具的诉求是完全不一样的。同样是商品管理或者交易管理,店铺只有十几个商品和五十个商品,跟有上万个商品,整个商品管理其实完全是不一样的。包括订单处理,使用的ERP,根据行业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如果要用官方的能力去承载整个商家对于电商后台工具的支持,那么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所以天然的整个商家端的属性就必须面向开放,同时商家端的开放并不会导致整个平台上产生未来的业务模式的风险。因为整个淘系里面,大部分商家如果还愿意在这里玩,最终还是因为在这里能卖东西,而不是因为能够使用这里面的工具。

       同时这些工具又依托于整个淘系底层的商品、交易、营销广告一系列的标准,不管是定义也好,数据存储也好,那整个商家端的开放尺度是比较大的。同时商家在多渠道卖货,不仅在淘宝天猫,也可能在其他的网络平台上卖货,这使得商家有多渠道的通用性工具,能够支持他去做整个交易商品营销的管理。

      所以其实在整个淘宝生态里面,当明确开放商家端的时候,那么里面的商业价值就基本明确了,也就是只要能够帮商家提高后端供应链处理的效率,能够帮商家利用工具去做好营销转化,能够帮商家通过工具处理好售后服务,那么这一切都是能够给商家带来利润、节省成本的,这些利润和成本自然而然成为这个市场里面的商业价值,也就是我所说的生态一定是一个商业性的开放。如果一个商业生态里面,用户不能产生任何的开源的价值,或者节流的价值,那么这个生态本身是有问题的,因为如果生态本身没有商业价值,根本不可能养活任何的服务商(isv),所以在这点上来讲,淘宝是一个非常明确的商业场景,这个商业场景里面最早只是做做小工具,帮助卖家管理店铺,做好营销和售后服务,到后来开始分化到做内容,比如说淘女郎、淘宝的摄影市场、店铺装修,可以看到它从一个简单的店铺,本身的营销的装修,变成整个品牌营销的装修,还有一些导购的工具。整体上来讲,我们会看到淘宝的卖家体量增长的越来越快的时候,它会慢慢使用一些专业化的ERP和WS、OMS,来提高整个后端供应链管理的效率。

        所以淘系的生态发展,从最初的小工具慢慢演化成为整个供应链服务,加上前台的商家工作分工。也就是原来商家从营销到商品的图片拍摄,到商品上下架、订单的处理,甚至售前售后的客户,都需要一个团队来做,但慢慢这些工作变成了社会化的分工,有很多从业者来到这个行业里面参与进来,甚至现在大家会看到直播短视频,有非常专业的机构帮淘宝的卖家去做直播和短视频,就像当年帮助淘宝卖家去做图片拍摄和商品的数据包是一样的。

        分工化、内容化、供应链服务,这些都是商家在不同阶段,非常需要的工具和服务。同时越来越多开源的方法,比如说做短视频、做直播,或者营销和数据分析,能够帮助卖家有更好的开源方式,不仅仅依托于平台的流量。所以大家会看到这是一个完整的生态,这个生态是依托于整个大电商系里面,商家的整个线上线下经营的全链路产生的工具,产生的分工协作,产生的供应链服务,产生的一系列的转化的能力。

        这就是一个在明确的商业场景底下不断延伸的用户需求。很多isv最早大部分情况下,只是关注一个痛点,比如说只做商品管理或者交易管理,但是大家会发觉真正生存的好的isv,慢慢会做成全链路的工具。比如说服务市场里面一些工具服务商,从原来的商品交易营销慢慢变成了还能做代运营,做后台的打单系统和打单软件,甚至配置打印机。

        另外一方面,原来做ERP的厂商,最早是做erp、ws、 oms,后来开始切入CRM,通过erp来做整个全渠道的CRM管理,然后再慢慢往上渗透,去做供应链管理。它能够从采购批发这个角度去思考怎么通过销售来指导采购批发,反向去帮助卖家控制整个库存节省成本。所以在一个明确的商业场景底下,真正好的isv看的都是用户的需求,而不是当前平台的需求。一个团队有多大,能发展多远,取决于它是不是真的能够清楚知道客户的需求是什么,以及定位的客户是什么?客户的不断的成长会有更多的需求衍生出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什么是互联网真正的生态?)